第(1/3)頁 隨著考題的公布,所有士子都陷入沉思。 以服事殷與奉國家以討天下,雖然都是遵奉天子,但卻代表了兩種爭霸路線。 以此為論,顯然就是讓眾人寫出自己認為更適合孟侯肅清天下的一種路線。 這兩種路線同時也代表了所有人對天下大勢的看法。 那就是天下是否還猶敬天子?遵奉天子究竟能否在短短數年內,迅速一統天下。 這一觀點認知,將決定了這兩種路線孰優孰劣。 若認為漢室天命未失,只需討平一二不臣諸侯,余下傳檄可定,那么奉國家以討天下,無疑就是最優選擇。 眾人環思天下群雄,設孟侯誅殺董賊,遵奉天子,其他諸侯是否會敬服王命? 若孟侯下令,天下諸侯全部解甲,遣散軍隊。召袁紹、袁術、張燕、韓遂、公孫瓚、劉焉、陶謙、劉表、韓馥、劉虞等各方諸侯入京,這當中有幾人會果斷奉詔? 可以確認的是袁紹、袁術、張燕、韓遂、劉焉這五人絕不會奉詔。 公孫瓚、陶謙、劉表、韓馥這四人,可能會婉拒詔令。 環視天下,竟只有大司馬劉虞有可能會奉詔入京。 那逐一討平這些諸侯需要花費多少時間? 這么長時間把持朝堂,架空天子,該擔負如何的罵名? 而若認為漢室天命已失,把持天子并不能傳檄而定四方,那奉天子以討不臣,就得不償失了。 選擇這一方針,前提必然是普天之下,皆敬奉天子,只要討平一兩個不臣服者即可。 若天下皆是不臣者,就會變成挾天子以令諸侯。 周天子雖貴,卻調不動七國諸侯大軍一卒。 所有人都能理清思路,究竟如何選擇,如何落筆,就只看眾人對天下大勢究竟是何看法了。 漢室自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開始,方有亂相。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