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關(guān)于糜芳的功勞,不論其他人如何看待,張瑞是高度認同的。 并非一定要斬將奪旗、攻城掠地才能叫做功勞。 文臣的撫境安民、充實倉廩,亦同樣于國有功。 糜芳并未曾勸率墾殖,但其更加直率,直接向倉廩中捐獻物資,將充實倉廩的功績直接轉(zhuǎn)換為字面意思。 捐官在全世界各地,歷朝歷代都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從“秦得天下,始令民納粟,賜以爵”開始,經(jīng)歷四百年大漢,制度逐漸成型,此時民、吏“得入粟補官,郎至六百石”,名曰株送徒,是為補郎。 此后歷經(jīng)唐、宋、元、明等朝,皆有納捐為官者,與科考制度形成互補。 但是這些朝代的捐官與漢靈帝的賣官鬻爵有極大不同。 捐官財政進入國庫,而賣官鬻爵所收錢財皆進入了漢靈帝的私庫。 而且捐官有常捐與大捐之分。 常捐只捐出身與虛銜,大捐則賣知府以下的官。漢靈帝則直接瘋狂,連最頂級的三公九卿都公開拍賣。 講道理,張瑞覺得有人捐贈大筆錢糧,官府獎賞一個榮譽虛銜之類,并不是什么不能接受的事情。 甚至都兩千年以后了,英國貸款換爵位的丑聞依舊鬧得沸沸揚揚。 只要不像大清一樣直接授予知府一級的高官,并不會導(dǎo)致腐敗猖獗。 張瑞如今治下還未設(shè)置散官,所以制度依舊略同于大漢。 皇帝授與納捐者郎官,張瑞則授予從事。其地位大抵相似,皆是隨侍在主君身邊。 在這亂世當(dāng)中,有一項能充實府庫、增強實力的政策,張瑞自然不會錯過。 從糜芳升任從事開始,征西將軍府就已經(jīng)開始策劃設(shè)置散官一事,以期吸收民間財富。 在這方面,征西將軍府實在是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因為征西將軍府并不歧視工商,導(dǎo)致工商業(yè)發(fā)達,民間從天下收割了大量財富。 人的需求層次總是層層遞進,在積累了大量財富后,豪商們自然開始追求尊重、地位與自我實現(xiàn)等。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