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在戰略層面,張瑞的優勢更是令董卓望塵莫及,已經達到賈詡所言,先勝后戰的境界。 在長安、在河東、在河內、在太原,各處府庫里都堆滿了糧草,多達上百萬石。 足夠三萬大軍、上萬戰馬支度數年。 鷹揚將士就只管奮勇向前,毫無后勤之憂。 而董卓所部,糧食供應卻岌岌可危,四萬余將士,誰也不敢肯定明天是否還能有糧供應。 但偏偏董卓所部并沒有戰場主動權。戰與不戰,在彼而不在我。 有后勤之利的鷹揚大軍必然會強行將戰事拖入對峙消耗當中,拖到段煨、呂布軍中糧草耗盡,才會一擊決勝。 而擁有騎兵之利的張瑞此刻亦并未麻痹大意,正在緊鑼密鼓的調兵遣將,向湖縣增兵,以徹底鎖定勝勢。 距離戰場最近的自然是高順所部,在穩固了華陰防線后,張瑞親自接見了這位武功赫赫的悍將。 高順在此戰中重要不言而喻。若無高順在后方牽制呂布主力,騷擾支援潼關的援軍。 呂布必然會全力防守潼關險隘,若如此,鷹揚大軍能否奪回潼關已成未知之數。 但可以確定的是,有呂布率軍呼應,魏續所部上萬人絕不會畏縮營中,甚至產生嘩變。 見到高順后,張瑞笑著走到他身邊,親切的拍了拍其肩膀,說道:“辛苦了!” 當初軍隊嘩變,連作為親衛隊長的晟武都心思浮動,可謂是張瑞人生最低谷的時刻。 彼時正是高順拔刀護衛在了張瑞面前,呵斥一眾府兵,為張瑞爭取了發言的機會,才最終使兵變平息。 這種能盡忠死節的義士,一直以來都被張瑞引以為腹心,位居全軍高位。 所以對待高順,張瑞并未說什么冠冕堂皇的話,交流更像是患難與共的生死之交。 高順弘毅威嚴,面露笑容,說道:“幸不辱命。” “且入座,連番血戰,君麾下將士幸存幾何?”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