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它東面的山坡陡峭,峰巒重疊,崖谷險峻,俯瞰著黃河河套。西坡側十分平緩,自然地與阿拉善平原交融。
李瑕很希望能回到賀蘭山再面對忽必烈。
他幾乎已經能用望筒望到賀蘭山主峰上的皚皚白雪。
但悠長的號角已經響起,戰場就在離賀蘭山還有七十余里的地方。
地勢并不太好。
李瑕所在的是西面。忽必烈搶占了地勢更高的東面,居高臨下,同時南面也有三萬元軍,對唐軍形成了夾角之勢。
當然,李瑕也可以選擇向西進、或向北逃。但他沒有,因為大軍行進很難加快,越逃越沒有補給,士氣越弱。
于是他選擇扎營駐守,用李曾伯守哈圖山的笨辦法。
荒唐的是,在對陣忙哥剌那一戰中,他與楊奔完全是蒙古騎兵的打法,通過不斷地拉扯將敵人的陣線擾亂,再直沖敵人的主陣,當時他們麾下大部分都是漢人騎兵;反而現在有了五萬草原騎兵了,他們卻不敢再那樣打。
因為精騎游走的戰術需要的是如臂指使的指揮。
鴉兵撒星陣不是一撒開就如豆子一般亂滾不管了,而是所有人能一下散開,還能一下聚合。需要將領與騎兵之間互相熟悉、信任。
【鑒于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盡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com 】
簡而言之,越花哨的戰術越需要磨合。
當麾下的兵馬沒有磨合,又碰到最強大的敵人……李瑕干脆連上馬作戰都不愿,在平原上打起了陣地戰。
“快!把所有的鐵蒺梨灑開!”
士卒們奔跑在雪地里,手里提著布袋,很快就將已經為數不多的鐵蒺梨鋪完,之后便是現削的木蒺梨。
再往后依舊是陷馬溝,以及低矮的土墻。
積雪下的土還凍得硬梆梆,十分難鏟。
更讓人不安的是,有許多士卒交頭接耳。
“把力氣花在挖土上,喜歡種地的漢人才會用這樣的笨辦法打仗。”
“在草原上作戰,我們不會這樣困守在一個地方,應該趁馬匹還肥壯的時候,馬上逃開。”
“我們難道要守在這里等到草料吃完,被活活餓死嗎?”
“……”
若說李瑕帶著騎兵到漠北打仗,已改變了他的士卒很多的習慣,但游牧民與農耕民在觀念上的巨大區別此時才呈現出來。
大蒙古國能興起,因為它的每一個牧民都可以是戰士,不需要經過訓練就能組成強大的軍隊。但另一方面,這些牧民是散漫的、自由的,要指揮他們,僅僅靠他們對英雄的崇拜還不夠,還要有足夠的戰利品。
李瑕必須激勵他們。
他告訴他們,他的舉國之兵很快就能抵達戰場,到時候,他們需要反過來包圍忽必烈。
現在應該保存馬匹的體力,而消耗元軍的士氣。
也就是這樣的理由,才使得牧民們愿意將那被積雪凍住的土地掘開。
他們像要在荒野上興建一座城池。
探馬不斷回奔。
“報!元軍已到二十里外。”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