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似乎老天特別喜歡折磨朱元璋,不想讓其過舒心的好日子。 大明各地,發(fā)生了諸多災難。 蝗災,旱災,洪災,像是約定好了一般,突如起來。 與此同時,大明絕大多數(shù)地區(qū),氣溫驟降,寒冷至極,宛若嚴冬。 對于受災的難民來說,這可不是一個好的兆頭。 早朝,此刻的朝堂,已然成為了菜市場一般的熱鬧。 朱元璋坐在龍椅上,用手按著太陽穴,直感覺一陣陣的頭疼。 現(xiàn)在是必須要賑災,可是國庫里已經(jīng)沒有銀子里。 雖然朱元璋可以無限制的造出寶鈔,但是現(xiàn)在的寶鈔,基本上買不到多少糧食。 寶鈔在如今的大明,購買力已然是極度縮水。 洪武八年,大明第一套紙幣,在朱元璋的主持下,正式出爐。 每張長約三十四厘米,寬約二十厘米,中間寫有“一貫”、“五百文”等面值。 外側(cè)是一圈龍紋的花欄,背面印有“大明寶鈔,通行天下”八個篆體大字。 朱元璋規(guī)定:大明寶鈔的一貫等于白銀一兩、銅錢一千、還可以折換米一石。 朱元璋讀書多,但是對于商業(yè)這塊,卻是一片空白,從史書中,他了解到北宋的交子,元朝的絲鈔和銀鈔兩種。 所以他也搞了一個大明寶鈔。 只是明朝從建國開始,由于正稅太少的緣故,在財政上的收入就一直不是很好。 而發(fā)行紙幣是需要準備金的,簡單來說,就是你發(fā)行一貫的寶鈔,國庫里就得有一兩的銀子存在那兒,這樣的話,寶鈔才不會貶值。 朱元璋的腦海里,完全沒有準備金這個概念,再加上大明初期,用錢的地方也多,朱元璋印寶鈔簡直就是上了癮。 自大明寶鈔發(fā)行以來,每年朱元璋都要印發(fā)五百多萬錠寶鈔。 前年,洪武二十三年,各地也出現(xiàn)了一波災情,朱元璋瘋狂印刷,寶鈔發(fā)行了有一千五百多萬錠。 大明國庫本來就窮,每年的收入,如果是風調(diào)雨順的話,也就堪堪能過下去。 這也是為什么朱元璋將官員們的工資,卡得如此死的原因。 只是大量的寶鈔流入市場,直接造成了通貨膨脹,銅錢,白銀,開始體現(xiàn)出真正的購買力。 現(xiàn)在一兩白銀,可以購買將近三石大米,但是用寶鈔購買的話,得需十貫鈔才行。 就目前來說,幾乎已經(jīng)是貶值十倍了。 顯然如果不解決準備金的問題,大明寶鈔只會貶值越來越厲害。 下了早朝,朱元璋回到御書房,并沒有在第一時間處理奏章。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