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嘶,這就是新艙室嗎?!” “驚了,這也太大了!” “只看外邊好像沒多大,或者說不知道多大,但是看到里邊才知道這玩意到底有多大!” “我感覺主要還是有早期的艙室做對比,所以才顯得這個艙室大。” “反正是感覺大變樣了,局促的一室一廳換成了大別墅, 這看起來太爽了。” “每一次看到這種東西總要感嘆一句:實用科技航天公司的實力太強了!” “是啊,就連自由聯邦都在費勁的研究月球居住艙室,實用科技這就升級第二代了。” “可別說自由聯邦那邊的情況了,到現在還一直拿著登月艙充數,真正的月球生存艙還沒造出來,更可氣的是星艦發射系統都首飛完成這么久了,竟然還沒有第二個飛行任務,就那么在發射基地里停著。” “沒辦法啊, 自由聯邦現在沒有大型的太空設施建設任務, 而想要用小任務把星艦的貨艙塞滿,那要等很長時間,可是不塞滿又對不起‘油錢’,只能在基地里停著。” “唉,所以說要先有超級建設任務才有超級火箭,要不然超級火箭造出來也只能扔到庫房里積灰。” “其實埃瑪隆就是先有的超級建設任務才有的超級火箭,只不過他的想法太離譜,要去火星搞大建設,可相關技術發展的太慢,那么先出來的技術就只能一直等著了。” “所以這段時間關注繁星和實用科技航天中心就可以了,這又是繁星空間站二期建設,又是月球前哨站大建設的,不停的有驚喜。” 人們之所以這么驚喜, 就是這個新月球艙室給他們的驚喜太大了。 隨著最后一名航天員走出氣閘艙,鏡頭也隨著他的動作看到了穹頂艙的內部構造。 能被看出巨大,不僅是尺寸大, 還做了很多隔斷, 把各個分區分的明明白白。 之所以這么做,而不是整成一個大艙,就是怕萬一有隕石襲擊這里,搞得艙室泄壓漏氣,不至于整體降價,而是做到關閉幾個艙門之后保證其他艙室的正常,只有被擊中的艙室區域泄壓漏氣。 就跟船舶的水密艙一樣,不至于一個漏水孔就讓整艘船沉了。 不過為了展示大艙室的“通透性”,不讓航天員覺得跟以前的艙室那么“擁擠狹小”,所以在設計這個穹頂艙的時候用了大量的方形大舷窗。 尤其是一走出氣閘艙,馬上會看到一個大型的綜合整備區。 這個綜合的整備區可以存放二十多具動力航天服,同時還有備用航天服的存放柜。 除了存放區,還有一個零件存放和簡單維修的區域。 在那里,團隊里的機械師可以對動力航天服進行簡單的維修。 當然,要是復雜了,那團隊里的機械師就無能為力了,只能換新的穿,然后把損壞的送回地球進行返廠維修。 而整備區再過一道門進去就是活動區, 且兩者之間也有不小的舷窗,航天員們能直接從整備區看到后邊的活動區和用餐區,然后通過用餐區的舷窗看到對面的月球景色。 那叫一個“通透”! 而航天員們在整備區脫掉了動力航天服, 只穿著艙內工作服走進了活動區,感覺渾身輕松。 甚至有些躍躍欲試。 因為這里不僅有月球自行車、月球跑步機、月球拉力器等各種“月球”前綴的鍛煉器材,竟然還有一張特制臺球桌! 在低重力的月球上打臺球,那是一種什么感覺? 別說在地球上看直播的觀眾們了,連幾位“月球老將”都不知道。 雖說以前的艙室也不算小,住著還可以,但它的直徑就那么幾米,去掉安裝了設備占用的空間,剩下的空間就那么點。 那些空間能讓他們比較靈活的活動就挺不容易,加上折疊功能可以同時兼任用餐區、健身區和電子游戲區已經很不錯了。 稍微講究一些活動空間的游戲根本就上不了,想玩個體感游戲都得小心翼翼的舞動軀體,生怕一腳就把某個試驗箱給踢飛嘍。 現在不一樣了,有了專門的活動區,還在里邊裝了臺球桌,甚至這個臺球桌還能人工按下去變成地板的一部分。 這樣地方就騰出來了,可以放心的玩雙人體感游戲。 事實上餐廳也可以作為一個活動室使用,因為除了廚房區是固定的,桌子椅子什么的都是單獨擺放的折疊桌和折疊椅。 現在它們就被收納在包裹里堆放在餐廳的一個角落。 再之后還有睡眠區、衛生間、洗浴區、倉儲區等等分區。 雖然穹頂艙也不小,但它不能跟旋轉模擬重力艙和未來游樂城一樣的豪華配置臥室,這里還是單獨的睡眠艙,只是比繁星空間站一期工程的睡眠區要大。 但也大的有限,依舊是只能躺著。 要想在這里住下20個人,就只能這么來。 先期的探索者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各種條件都比較艱苦。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