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二次大反攻之后,德國短暫的占領來巴黎,不過隨后面對洛林-阿爾薩斯防線的兵力短缺,比荷盧地區也重新被英法掌控大半,這堅守巴黎兩周之后不得不倉惶的后退。 德國失敗的原因就在于他們錯誤的估計來裝甲部隊的推進速度,導致大量的步兵沒有及時跟進穩定戰線。 初期還好,他們迅速的擊潰來英法聯軍。但隨著戰線越拖越長,加上皇太子急于進兵巴黎獲得無上榮耀,反而讓福熙組織的南線部隊切斷來貝桑松周邊的道路。 上次普法戰爭給來德國一個錯誤的判斷,那就是攻占巴黎之后法國很大概率會投降。 可他們忘記來上次戰爭是英法明爭暗斗的情況下,普法兩國僅是一場兩國之間的戰爭。 現在卻是兩個陣營的戰爭,左右的是世界格局和新的利益劃分。 為了占領區區一個巴黎,卻沒有乘勝追擊那些潰敗的法軍主力,讓別人輕易的反擊成功。 戰術上的勝利帶來的卻是戰略上的失敗,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三國加入協約國之后,聲勢浩大的協約國陣營此時已經占據上風。 奧匈帝國更是被完全逼出了羅馬尼亞王國的富庶平原,撤離到了特蘭西瓦尼亞依托山地進行阻擊。 波黑、塞爾維亞此時也是民情洶涌,不斷的起義和罷工將奧匈在此地脆弱的統治一一摧毀。 借著這個機會,英法和塞爾維亞先是將戰線推進到來貝爾格萊德,隨后又占領了波黑大部分地區。 奧匈帝國腹心區域已經面臨協約國的兵鋒,烏克蘭地區也因為部隊不斷被抽調而起義頻發。 更為致命的是波蘭這片區域上的人民在英法承諾復國的誘惑下,組織了一個名為波蘭復國軍團的組織。 整個奧匈帝國南部連番血戰,又起義頻發,奧匈帝國顯然已經陷入崩潰的危機。德國唯一的盟友奧匈帝國的覆滅不過是時間問題。 華夏燕京的元山,韋珣收到來來自德皇老丈人的一封密信。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