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作為一個上位者,不能有圣母心是最基本的素質。在必要的時候,上位者需要做出一定的取舍。 韋珣有幸成為這個時代主宰華夏的領袖,他一直認為這是時代賦予他的使命。 堪稱瘋狂的對抗擴張,是后世那些生活在紅旗之下的和平年代差不多年紀的同齡人是無法理解的。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這是韋珣一直在貫徹的戰(zhàn)爭核心。 英法依舊擁有多個華夏的租界和殖民地,如果按照后世同齡人的想法,安心的種田發(fā)育,然后一舉收復所有的領土,讓華夏成為世界一等一的強國。 但這個時代可沒有所謂的臥薪嘗膽厚積薄發(fā)的說法,巨艦大炮才是話語權,軍事力量的多寡才是決定說話分量的輕重最重要因素。 華夏目前人心安定生活逐漸擺脫貧困走向溫飽,部分人甚至已經(jīng)富裕。但列強覬覦華夏的利益不是一年兩年,不是幾十年,而是從明朝后期就開始動的貪念,又豈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 通過戰(zhàn)爭不斷的擴張,固然在外界看來有著巨大的危機,但其實風險并不是那么大。 面對一個擁有完備的一戰(zhàn)工業(yè)體系,擁有不亞于德法的重工業(yè)和軍工廠,華夏比之二戰(zhàn)時期的民國強了不止一點半點。 而華夏龐大的人口更是韋珣面對英法可能加入戰(zhàn)爭最大的底氣。 有工業(yè),有人力資源,如果不通過戰(zhàn)爭對外展示武力,如果不在兩大陣營中選擇一個陣營,那么華夏這塊附帶巨大利益的肥肉,完全有可能會被他們沆瀣一氣如歷史中的那般瓜分。 與其被動承受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借口威逼,與其被動的被他們瓜分,還不如加入其中,獲得敵人的敵人的支持,然后獲得足夠的話語權。 這一次別看英法耀武揚威甚至在印度洋增派艦隊,實際上僅憑從英國本土到華夏的漫長補給線,面對同盟國威脅的英國不可能打一場持久的戰(zhàn)爭給同盟國機會。 先不提戰(zhàn)爭勝利之后從華夏獲得的收益,僅僅是一場布爾戰(zhàn)爭就花費了兩億英鎊,更何況領土人口和工業(yè)都不是布爾戰(zhàn)爭中面對的兩個小國可以比擬的。 沙俄是法國人的盟友,英法只是聯(lián)合起來統(tǒng)一陣營,試圖以強大的陣營力量逼迫德國放棄他們獲得殖民地的計劃。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