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所謂的“機器生物進化論”,首先參考了自然生物的進化論。 以人類為例,體細胞的功能是多樣化的,是一個細胞和細菌的組合體。 這個巨大的組合體,是一步一步進化來的,在很久很久之前,細胞為了加強競爭力鏈接在一起行動。 于是多細胞生物出現了, 之后隨著細胞的疊加,細胞出現了多樣化的分工。 有的負責捕獵其它單細胞生物,有的負責消化獵物。 之后隨著生存的需要,細胞的功能越來越多,一步步形成了人體這個復雜的機器。 現代人的文明,似乎是在重演這個過程。 提出“機器生物進化論”的學者, 做了一個思想實驗。 以一艘大型飛船為例,假設這艘飛船的智能程度很高,要進行長時間的太空飛行, 在很長時間里乘客不會跟外界有接觸。 在這樣一個環境下,乘客對飛船的日常維護,就好像是細胞對身體的修復功能。 另一方面,飛船為了能有能長的壽命,會盡量給乘客提供一個穩定又和諧的生活環境,讓乘客自行繁衍,新生代繼續去對飛船進行維護。 假設在幾千年后,再去看這艘飛船是什么樣子呢? 乘客越來越習慣安逸的環境,把更多的事情交給飛船的人工智能來作決定,幾代人之后,他們可能就會忘記飛船在出發時的初衷。 此時的飛船已經掌握了航向,怎么飛,往哪兒飛都是它說了算。 而乘客則變得像是人體里的體細胞,只具備維護的單一功能。 乘客變得有些像體細胞,他們的訴求是安穩舒適的生存環境,就像體細胞自身的能量有所消耗后也會向神經系統提出訴求, 然后人體就有了累或者饑餓的感覺。 但是體細胞卻早已經沒辦法影響一個人的主觀思想,最多就是影響一個人的情緒。 時間再往下延續, 飛船需要更多的能量,需要資源生產并替換自身的零部件。 那么為了采集這些資源和能量,飛船會對自身作一些改造,具備自助收集能量和資源的能力。 乘客身份的變化,是不是可以看作細胞分工的開始? 飛船對自己地改造,讓自己更適應當下的環境,是不是就是一種進化?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