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姜宇看著眼前深邃的宇宙,對于一個文明太空事業的發展,突然有了全新的理解。 他腦海中大部分的物理學知識,都是從《時間簡史》中得來的。 這本科普讀物雖然足夠深刻,又發人深省,但大部分都是理論和哲學方面的知識。 而航天事業卻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對尖端工業和科技的應用。 姜宇聽到楊冬對月球的描述,突然有一種從云端踏到地面的感覺。 人類的上次登月,已經是半個多世紀之前了。 這半個世紀以來,除了東方的航天事業在穩步地向前推進,人類在上個世紀邁出地球的那一步,又縮了回來。 正如楊冬所說,就好像是有人給人類腳底下遞了一把梯子,人類都不知道去踩。 姜宇長舒了口氣,沒有繼續抱怨,畢竟這個結果是多方面因素導致的,不是簡簡單單人類的探索欲望減弱造成的。 畢竟有探索欲的前提是,要先填飽肚子。 楊冬道:“我們發展太空事業的條件,可謂是得天獨厚啊。 “只要在近地軌道建幾座太空港就好了,完全可以把前進地基建到月球上去。 “月球上有資源,有燃料,是一座天然地前進地基!” 姜宇道:“這一天會到來的。” 楊冬沒有姜宇這么樂觀,也沒有繼續這個話題,她指了指飛行器外面:“那就是三體星人運送冰塊的小型飛船。” 姜宇只看到一塊巨大的冰體小行星,他估計這小行星得有上百公里長。 繞到小行星的后方后,姜宇才看到在小行星后方正中以及后方上下左右,各停靠著一艘正方體型的小型飛船。 跟小行星比起來,飛船的體積太小了,長寬高各自不過十幾米,不仔細看的話根本看不到。 楊冬解釋說:“‘補冰飛船’在測算好小行星的軌道后,就會固定在小行星的后部,然后更改小行星的軌道。 “在初始加速后,飛船的發動機就會熄滅,之后只要微調小行星的軌道就行了,用不了太多的燃料。 “像這么大的小行星,要在近地軌道進行爆破,才能以更小的體積送入大氣層。”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