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有時候,當代價足夠大的時候,人們或許才會開始反思自己的問題。 就宛若此刻的李世民。 他之所以一直對中秋那晚點事兒如此態度,是因為他眼里沒有李愔,只有李承乾。 那怕后來覺得,李承乾可能就是亂說的,李愔根本沒想造反。 但他還是維護李承乾。 如果,自己當時沒有那樣做,而是相對公平一點的去處理,哪怕是去調解,會不會,又是不一樣的情況? 李世民甚至在想,如果自己當時稍微表現的對李愔好點,那李愔,會不會主動把玉璽給他? 會不會,后來把農藥也給他? 也許,自己當時不把李愔壓的那么狠,如果自己當時給李愔一個喘息的機會,而不是那么強勢的咄咄逼人。 或許,結果是非常完美的。 想到這里,李世民只覺得心中涌起一股子后悔。 然而,現在后悔,又有什么用? 后悔沒用,只能想辦法挽回了。 李世民知道,現在的李愔,已經真正具備了造反的基礎。 五萬多人馬,又是在道路艱險的蜀地,派軍隊去打都不是容易事兒。 所以,現在的李世民也清楚,最好的法子,還是自己誠懇認錯,讓李愔放棄繼續造反。 當然,雖然自己想通了,但這種服軟認識到錯誤的事,李世民這種要臉的人,還是不愿意主動去說的。 他決定穩一下。 下方,杜如晦多了解李世民啊,見他如此這般神色,也知道,需要有人給他臺階,對他進行勸慰。 于是,幕僚上線,杜如晦開口: “陛下,這李愔,現在恐有五萬將士有余。但若是要打,陛下派兩個衛所,想來,也能輕松鎮壓叛亂。 但是,派兵去蜀地,未免費時費力。畢竟,這蜀地路勢兇險,其地四塞,山川重阻,水陸所湊。大軍入蜀,道艱且阻。 所以,臣的建議還是先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如若先禮不行,咱們再后兵。此舉最為穩妥,請陛下三思而后行。” 房玄齡也懂事:“陛下,此事一定要慎重,當務之急,是先安撫李愔,得到農藥,避免他繼續胡作非為!” 這下有人給臺階了。 李世民一副思考的模樣,明明自己心里已經妥協,卻還要裝作一幕不太愿意,而又被幾個大臣勸說后,不得不慎重的模樣。 于是開口: “也罷,朕為了妥善解決問題,就服輸一次。哪個愛卿,愿意給朕帶話,替朕走一遭?”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