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李淵抬了抬手,見李世民起身后,才感嘆道:“盛夏將至,天氣也越來越熱了,今年估計又是個旱年。” 李世民拱手道:“父皇身居深宮之中,還心系百姓,實乃兒臣楷模。” 聽到他的回答,李淵有些意外,隨即才點頭道:“二郎果然聰慧,比你大哥強多了,朕昨日說了同樣的話,你大哥卻說可以上表天意,請玉帝頒旨,降下雨水解旱,真是蠢得可以。” 李世民聞言,認真道:“太子也是心憂百姓,若是真能緩解旱情,倒也不妨一試。” 李淵微一皺眉,隨即舒展,嘴角也露出了一絲笑容,夸獎道:“難得你有如此胸懷,你大哥將來能有你這樣的好弟弟輔佐,何愁江山不穩固啊!” 李世民面色不變,坦然道:“兒臣嘗聞,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只要能保天下百姓安康,我大唐江山自然穩固,千秋不壞。” 李淵聞言,笑容一逝,眼中閃過一絲精芒。 他打量著李世民,忽然問道:“朕最近有所耳聞,你這些日子,與許多朝中大臣走動得頗為頻繁,可有此事?” “有。” 李世民正色點頭。 見他大方承認,李淵不由瞇起了眼睛。 半晌,他才點頭道:“不錯,你這些年來,鉆研經史子集,學習十分刻苦,可勞逸需相結合,才能事半功倍,你能多出府走動放松,也是好的。” 他這話是在給李世民找臺階下,只要李世民順著話說,表明自己是想放松心情,出府是為了玩樂,這事兒就能揭過去了。 但是李世民卻像是沒有聽懂他的意思一般,正色道:“啟稟父皇,兒臣拜訪朝中許多叔父,并非為了玩樂,而是另有其事。” 李淵的眼神一凝,面色也沉了下來。 “哦?” 他擠出一絲冷笑,問道:“你所為何事呀?” 李世民忽然叩首,朗聲道:“兒臣斗膽,請父皇降旨,差兒臣前往邊關勞軍!” 說罷,他便直接叩首在地,甘露殿中,霎時間落針可聞。 跪了片刻,李世民卻沒有等到李淵的回答,卻感覺殿中的氣溫仿佛都降低了幾度。 此時,在殿內半空中,隱去了身形的李凡看著面帶微笑,但眼中卻一片寒冷的李淵,心中暗自感慨。 誰說當朝陛下是個一心享樂的皇帝? 一個一心享樂的皇帝,怎么會牢牢把控兵權,連長安城的城防調動,都要親自審批? 居安思危,是每一個想要安心享樂之人的共同特點。 在漫天神佛的鎮壓之下,在北域蠻妖的環伺之下,身為一位皇帝,又怎么可能徹底安心的享受生活? 大唐的百萬邊軍,就是李淵能夠安安穩穩當這個皇帝的最大倚仗。 兵權,顯然就是李淵的逆鱗,連太子都沒有資格過問。 可如今,一個皇子,卻想替他前去邊關慰問勞軍,這種行為,居心何在?難道是想在軍中樹威么? 下方叩首等候的李世民半晌都沒有聽到李淵的回應,心中頓時咯噔一聲。 完了,居然被師兄說中了! 父皇果然極為重視邊軍,重視到稍有觸角探入,就會警覺的程度。 好在他來之前,李凡幫他分析過情況,說起過出現這樣局面時的應對方式。 當下,他沒有猶豫,便起身看向李淵,神色悲憫道:“兒臣自幼在南書房與皇子公主們一同修習經史子集,那時,兒臣喜歡吟詩誦詞,但每每被李少師批評,斥責兒臣不務正業,游戲文字。 李少師不喜歡詩詞歌賦,但卻給了兒臣一本邊塞詩集,允許兒臣閱讀。兒臣幼年時,讀到詩中邊軍離家,垂淚不舍的詞句,總覺不妥。 邊軍鎮守邊關,保大唐百姓安危,本是功德無量的好事,大唐子民也對邊軍將士歌功頌德,為何詩中邊軍還會惶恐垂淚呢? 直到五年前,父皇安排我等皇子前去邊關巡視,慰勞邊軍,兒臣才第一見到了北漠平原的落日,才見到了陰山關外的風沙和妖族。 那時,兒臣才知道,邊軍每年戰死的比例,超過三成!每年換防的邊軍中,有三分之一都會戰死沙場,無法再見到自己的親人! 在那里,兒臣第一次見到了戰場的模樣。 兒臣每日與將士們在漫天的風沙和冰雪中,啃著夾雜著砂礫的麥餅,吃著澄清三遍才堪飲用的堿水,雖只一月,就已經抵受不住了,可邊軍將士卻一守就是五年!而且還未必有命回來! 第一次觀戰時,兒臣在邊關將士的重重護衛之下,依然險些被北域鷹妖捉走,而為了保護兒臣,卻有三位邊關將士死在了鷹爪之下! 如今午夜夢回,兒臣還時常能看到那位只剩上半身的年輕猛卒在合眼前,不舍看向大唐方向的眼神。 那個時候,兒臣才知道,正是那一個個邊軍將士付出了生命,才守住了大唐的邊關防線啊!” 聽到李世民悲聲之言,李淵臉上的冰霜也融解了幾分,多出了一分心酸和不忍。 作為大唐皇帝,他怎么會不知道邊軍的情況? 他之所以要安排皇子前去前線,就是要讓皇子們知道安逸的生活來之不易,打擊皇子們的驕縱之心。 可大多數皇子只當是去邊關漲了見識,那時還未成為太子的李建成甚至還命令邊軍護衛自己出關獵殺妖族,謊稱是自己所獵,回來后大肆吹噓,絲毫不記得在獵殺妖族時,死了多少無辜將士。 雖然知道李建成需要這樣的功績來包裝自己,但他對此還是頗為失望,自那之后,他也不再安排皇子前去邊關了。 然而,李世民今日的一番話語,卻讓他得到了一絲撫慰。 原來還是有皇子能體恤將士之辛勞的,就算是故意說來哄他開心,他也倍覺欣慰。 李世民說到這里,再次向李淵叩首道:“兒臣當日被那鷹妖所襲,幸得李靖大將軍所救,才保下一命來。可兒臣當時受驚,卻未當面叩謝李靖大將軍的救命之恩,就踏上了歸途。 這幾年來,兒臣日思夜想,終覺不義,一直想當面叩謝李靖大將軍的恩情。 原本兒臣以為這次換防,能見到李靖大將軍,可卻得知邊關無大將鎮守,父皇又為李靖大將軍續了五年守期。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