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896章 風暴-《海上升明帝》


    第(1/3)頁

    “錢謙益下獄了?!?

    禁軍提督呂宣宗下值回到家,看到比他還小幾歲的叔父呂留良正跟父親呂愿良在對棋談話,上前行禮,然后坐到一邊觀棋,一邊帶著幾分感慨的說道。

    工部侍郎的呂愿良手中夾著棋子久久沒有落下,長嘆一聲,“局勢大變,不知何故,讓人擔憂?!?

    而身為東宮太子侍讀的呂留良卻淡定道,“這天其實早晚會來,陛下能夠在紹天九年才動手,反倒是讓人意外的?!?

    三人坐在那里談起錢謙益有感慨有唏噓甚至有幾分可憐,尤其是呂愿良曾經也是在錢謙益門下行過弟子禮的,呂家是浙西嘉興府與杭州府之間的崇德縣人,世代官宦人家。

    呂愿良父親在萬歷年間做過繁山知縣,后因病辭歸鄉里,為人樂善好施,名聲很好,他生有五子,愿良是正室所生第三子,而留良是側室所生遺腹子。

    父親早逝,母親病弱,所以呂留良從小是由三哥夫婦撫養長大,跟著比他還大四歲的侄兒宣宗一起讀書學武。只是這叔侄兩個,一個好文一個好武。

    呂愿良在崇禎時是頗具影響力的社壇領袖,明末江南文人結社成風,復社、幾社、應社等極有影響,而拜師錢謙益名下的呂愿良本就家學淵源,又拜了諸多名師大儒宗師,他在家鄉崇德組織起澄社,上千名浙西士人加入,也是盛極一時。

    當時十來歲的呂留良跟著兄長一起參加詩社活動,小小年紀,詩文卻是其中佼佼者,而且除詩文外,他還有二十四門絕技,天文兵法算術等都通,甚至還能彎弓騎射,握槊擊劍。

    后來呂愿良應征北上,棄筆投戎,只是當時的朝廷已經是江河日下,最終崇禎自縊煤山,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呂愿良南下投史可法鎮守揚州,贊畫軍中。

    而二十出頭的呂宣忠和十六歲的呂留良叔侄倆則在家鄉,散家財招募義勇,后來朱以海北伐,呂宣忠叔侄倆也是第一時間響應歸附,呂宣忠還因此被授署總兵都督僉事,后賜扶義將軍印,呂留良也被授行監察御史。

    崇禎末年,澄社許多人選擇了棄筆投戎保家衛國,也有人選擇散家財招募義勇守衛鄉里,也有一部份人如錢謙益一樣選擇投清降敵,曾經的澄社也早就無形解散,后來天下重新安定,可皇帝反對結社,澄社也就徹底成為歷史。

    不過當年澄社里還是有不少成員,如今在紹天朝中任職,甚至如呂愿良五十來歲是工部侍郎,呂留良二十來歲也是東宮太子身邊信任之人,而年近三十的呂宣忠,更成為京師御營諸提督之一,職階從一品。

    紹天朝中如今最當權的自然是從龍派,其中浙江的浙東系最為心腹,浙西僅隨其后,浙西崇德的呂家,也是從龍派中浙系的功勛家族,影響力不小,當年的崇德縣可是走出了許多將校、文臣,三品以上的都有不少。

    “說到底,錢牧齋負文章重望,羽翼東林,主持壇坫,四海宗盟五十年,可他反復投降,毫無名節。

    平生談節義,兩姓事君王,進退都無據,文章那有光?

    說到底還是德不配位。

    想當初三哥棄筆投戎,北上從征,效力軍前,多少兇險,可都置之度外。后來北都城破,君王死國,多少人投降闖賊、建虜,可兄長卻仍然歷盡艱險回到江南,而且絕不氣餒,再次主動前往史閣部軍中贊畫。

    揚州城破前,三哥奉令回鄉募兵籌餉,雖逃過一劫,可也仍然帶領我等散家財募義兵繼續抗清,當時江南這般的忠義之士何其之多,如吳江之吳易、紹興之于潁、寧波之錢肅樂等等,多如過江之鯽。

    三哥等都非崇禎朝的高官大臣,卻能視忠義二字高于生命。

    可錢謙益什么身份什么地位?

    他平時忠義喊的比誰都響亮,清軍剛過長江,他立馬就號召獻城投清,韃子一來,就出城跪迎,甚至主動剃發,這對當時的大明億萬百姓來說,對仍還在堅持抵抗,仍在拋頭顱灑熱血的這些仁人志士們來說,是多么大的打擊?

    我猶記得當初,我們在家鄉聽到這消息的時候,都幾乎崩潰,當時我們的義軍,一夜之間就散掉了三分之一,無數人都絕望了,失去了信心?!?

    呂愿良嘆氣。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玛纳斯县| 新河县| 垫江县| 江安县| 安福县| 宣化县| 奉节县| 台湾省| 青州市| 皋兰县| 岱山县| 疏附县| 上高县| 滕州市| 吉木萨尔县| 开阳县| 绥滨县| 泰宁县| 祁连县| 灵石县| 孟州市| 民乐县| 宁远县| 麟游县| 治县。| 邛崃市| 甘洛县| 沿河| 黑山县| 万年县| 芦溪县| 团风县| 菏泽市| 安义县| 南皮县| 凤冈县| 拜泉县| 修文县| 江山市| 重庆市| 应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