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糜爛-《海上升明帝》
第(1/3)頁
吳凱這位臺州參將駐防海門衛城,協守一路。
海門衛城北依椒江,東臨臺州灣,乃是大明洪武年間為防御倭寇,太祖命信國公湯和巡視海上,筑東南諸城,洪武二十年筑海門衛,拆黃巖城墻移筑海門衛城,后來海門衛城也是戚繼光抗倭的主要戰場之一。
城隍廟旁邊就修有戚繼光祠。
老朱邀吳凱去拜戚繼光。
“海門城與我魯藩也是頗有淵源的,信國公湯和乃我九世祖之泰山也。”
湯和是大明開國功臣,雖然不是開國六國公之一,但其實也是最頂級的功臣,大明開國時其實有二十多個國公,湯和封信國公,死后還追封東甌王。
朱以海的九世祖朱檀是太祖第十子,十四歲時就娶了湯和長女為妃,這對夫妻受封兗州,因為太過年輕,離開了朱元璋的教誨管理,行事胡亂非法,十分荒唐,導致后來朱元璋盛怒之下把朱檀的頭發都給剃了,還把魯王妃處死。
不過念及與湯和老兄弟的關系,所以后來朱元璋又下旨冊封了湯和次女為魯王妃。
海門城是湯和奉旨巡海所筑,多年后,其女婿魯荒王的九世孫選擇了此地做為起兵之地。
“末將祖上當年正是隨信國公東南巡海后,奉命鎮守臺海門衛的第一批武將,我吳家在海門已歷十一世了。”吳凱道。
“哈哈哈,這么一說,咱們還真是十分有淵源啊,怪不得一見如故,心生親切。”老朱哈哈大笑。
吳凱此時已經沒了開始的那般震驚,這位熊羆一般的吳胖子,再次發揮出他那極善奉承的本事,沒關系都要想辦法套點關系,何況現在這現成的淵源呢。
兩個人都有意親近,一時間倒是顯得極為熱絡。
“臺州可是好地方,當年戚繼光在此練兵抗倭,可是建立起了一支百戰皆捷的戚家軍。如今國家危亡之秋,朝廷正是用人之際,國難思良將,吳將軍,孤可就要倚重你了。”
“海門衛協營三千人馬,能用者多少,你跟孤說實話。”
閑聊了一會,給戚繼光拜祭一番后,老朱也就開門見山,問起最關心的問題來了。
百里急奔,不就是為了增加一點力量,以希逆天改命嗎?
戚繼光祠在城東面的城隍廟邊,一邊是東岳廟一邊是文昌祠,幾座廟祠后便是東山,一路向東延伸到江邊,形成城東北角的牛頭頸,如老牛探頸椒江飲水。
海門衛城除了北臨椒江,東倚臺州灣,其它兩面還有三條護城河,這條修筑了快三百年的衛城,最初本是防倭的軍事基地,但到如今,老朱在這里感受到的更像是一座普通的縣城。
雖然有三條護城河五座城門,但感受不到多少軍事要寨的味道,甚至入城后,都沒看到多少真正的軍人。
連參將吳凱都是絲綢長袍,有如官紳大賈。
海門城相比州府臨海要小些,街道也沒那么寬,城沒那么大,但生活氣息很濃,尤其是這里臨近臺州灣,所以碼頭那邊船更多,貨更多。
雖然風雨飄搖,時局動蕩,但這里的百姓卻也還在慣性的生活著,雖也有些縉紳士人商賈已經提前離開,但剩下的人依然還在重復著生活。
沒有戰爭動員,沒有加強戒備防守。
都說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海門衛這里的情況,讓老朱覺對這營人馬已經期望大大降低。
吳凱有些吱唔著道,“末將協守海門一路,麾下協營三千人馬,總共分成了前后左中右五營·····”
老朱對這些話不感興趣。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台县|
乌拉特前旗|
绥德县|
蓬溪县|
泗水县|
台安县|
香河县|
黄陵县|
南漳县|
芷江|
荆州市|
东辽县|
宕昌县|
芜湖市|
巴塘县|
新营市|
稷山县|
万年县|
霍邱县|
隆林|
阿巴嘎旗|
柘荣县|
谷城县|
沂水县|
唐河县|
安岳县|
类乌齐县|
承德市|
正蓝旗|
汽车|
噶尔县|
汉阴县|
景宁|
休宁县|
宣化县|
定襄县|
历史|
永登县|
广饶县|
新营市|
稻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