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太陽底下少有新鮮事,雖然時代、選擇和機遇的不同,會讓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如果將視角落到某個單一的事件上,往往會發現驚人的重復性,不僅僅是次數上的重復,而是歷史上的重復,數千年里,每時每刻,都在重蹈覆轍,重復著曾經發生的事情。 如果要對這樣的結果進行歸因的話,或許是因為這數千年來,人的需求和欲望并沒有發生什么本質性的變化。相同的欲望和追求,驅使著他們走向了同樣的道路,踏入了同一條河流,然后被河水裹挾著,進入了同一片深淵。 有一句古話叫做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與其說是窮人更聰明,更理智,不如說是貧窮讓他們更早明白了自己真正需求的東西是什么。物質上的不滿足會促進欲望的產生,而欲望會催生動力,進而產生“來自鄉下的土豬,也要立志去拱大城市的白菜”的愿望。(注釋一) 這種想法其實無所謂對錯,而且的確在前期能夠促使窮人家的孩子產生奮斗的動力。 呼嵐就是其中之一,南華鎮很窮,他家更窮,從很小開始他就立下了要改變自己人生的目標。他也確實照著這個目標前進了,在小鎮的師資力量極為有限的情況下,他依舊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和刻苦,考上了一所知名的大學。 如果故事到這里結束,這就僅僅只是一個有些俗套的勵志故事而已,但是人生并不會像電影一樣,定格在某個情節的高潮、個人的高光里面,時間會冷酷地一直推進下去。 呼嵐的高光劇情過去了,用流行一點的話來說,就是接下來的他就已經不適合這個版本了。他曾經在南華鎮里引以為傲的分數,在大學里屬實激不起一點水花,畢竟大家都是經過了同樣的考試才來到了這里。 同學之間互相比較的東西,也變成了“出國經歷”、“鋼琴級數”、“競賽獎項”、“掌握的語言門數”,以及更加直接的,“家庭條件”和“錢”。 呼嵐就像是剛剛得到腳的小美人魚一樣,闖入了一個不屬于自己的世界,所有的一切對他來說,都是全新的,是不曾擁有而難以理解的。 這或許讓呼嵐感覺到了不適,但是卻也不是無法接受,畢竟他只是一個人,而不是神明,不可能全知全能,有他不知道的東西存在,很正常。 而真正讓他無法接受的事情是,他突然發現,有些東西,他沒有辦法通過個人的努力得到,有些距離,他沒有辦法通過自身的努力去跨越。比如人脈,比如階級。 社團活動,他為了借到一套帶調音臺的音響設備,跑遍了學校每一個學院的團支部,找過了每一個有這些東西的社團負責人,苦苦和每一個人陳詞、拜托、懇求,最終也只能失望地空手而歸時。 別人一個電話,就能夠拉回來全套舞臺設備,甚至還有專門調音師來盯場,提供最完美的服務。 呼嵐的世界觀崩塌了。崩壞的原因就像是一句話里面所描述的那樣: “童話故事不會告訴孩子龍的存在,因為孩子已經知道了龍的存在。童話故事告訴孩子,龍是可以殺死的。” 呼嵐從小就知道世界的參差,也知道人與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他以為自己早已經理解了世界的運行原理,早就已經成熟了,直到這一天他才明白,原來曾經的自己一直生活在童話里面。 有些差距是努力所解決不了的,兔子全力奔跑或許可以讓你超過其他兔子,甚至超過一些偷懶的羚羊,但是兔子再努力,也很難超過羚羊,何況羚羊里也有全力奔跑的。 羚羊前面還有獵豹,全力奔跑的獵豹,老鷹,全力飛翔的老鷹,甚至老鷹頭頂還有飛機,那兔子全力奔跑又有什么意義呢? 將自己前二十年的人生全盤否定掉的呼嵐,就這樣陷入了迷茫之中,而人一旦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就會很容易走上歧途。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