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到了這個時候,兩兄弟吵架的重心是要不要與宴家合作,而不是將重點放在陳年谷的身上,也不談什么感情什么夫子情之類的。 兩兄弟看似在激烈的吵架,但回頭仔細一想,兄弟兩個吵架的重心從來不是什么感情糾葛,而是全部聚焦在要不要與宴家合作之上。 而在這里面最關鍵的陳年谷,卻從來無足輕重! 張載哭笑不得。 陳定說陳宓做事沒有道德觀念以及為人冷漠,但在這個事情上面,陳定又何嘗講過道德與情義? 再看看陳年谷,這貨其實也是一樣的,為了前程,拋妻棄子,全然不顧什么世俗道德情義。 這陳家人……嘖。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啊。 張載不由得對陳定刮目相看起來。 原本以為陳定這人木訥,沒想到只是隱藏得好罷了。 看清楚了陳定的面目,張載卻沒有不開心,反而對其看重了幾分。 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于張載這樣的儒家大宗師來說,很重要,但重要的地方在于,他們將之當成牧民之手段,而不是將其當成約束自己之原則。 很典型的一個案例是,英宗時候有一個濮儀之議,所謂濮儀之議,便是英宗親生父親濮王趙允讓的冊封問題。 英宗趙曙在小的時候被過繼給仁宗做兒子,按照法理來說,趙曙便該是仁宗的兒子,當了皇帝之后也不該去過分冊封趙允讓的事情,但英宗卻偏要如此。 歐陽修便是堅定站在英宗這邊的人,按理來說,歐陽修作為文壇宗主,不該不明白這個道理。 但歐陽修為了讓英宗鞏固權威,硬是依照自己的學識生造出濮王該當被稱為皇考的理論,以支撐英宗的權威。 在這里面,如果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框架,歐陽修作為仁宗提拔倚重的重臣,不該背叛仁宗,但歐陽修不僅干了,還干得十分的利索,哦,里面還有韓琦等宰執之臣。 對于張載這些將書本讀透的人來說,自然知道這些理論不過是為了牧民、穩定綱常罷了,而不是將其視為無上圭臬。 張載對陳宓頗為欣賞,當然是因為陳宓提出來靜安四句,且其才華也著實驚人,但真正欣賞的卻是陳宓身上的這種特質。 會讀書與會做事是兩件事情,這個張載非常清楚。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