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韓烽派出去的一路偵察班返回。 偵查班班長向韓烽匯報道:“連長,我們在北山方向發現了一支鬼子,這支鬼子似乎有些古怪。” “古怪?”韓烽疑惑。 班長解釋道:“這支鬼子的火力配置并不算強悍,只有二三十人,里邊還夾雜著一些穿著百姓服裝的日本人,像是日本商人。” “最古怪的是,就這樣一支部隊,竟然直接朝著國軍的防區過去了,這不是自投羅網嗎?” 韓烽點了點頭,雖然心中有些猜測,但還是說道:“這樣,帶些人,咱們跟過去看看,這支鬼子究竟干什么去了?” 打定了主意,韓烽和張民、杜忠成兩位連長商議過后,由韓烽帶隊,挑選了一個排的精銳,然后在通訊班班長的指引下,朝著那支古怪的鬼子出現的區域摸去。 沈文月表示想要一同前往。 韓烽點了點頭,更是意味深長地說道,“沈記者即使不說,我也要邀請你一起過去,有些東西咱們親眼見了,可就怕世人不信,到時候還得麻煩沈記者用相機拍攝下來。” 沈文月點了點頭,盡管心底有些困惑。 一行人迅速出發,通訊班班長帶路,眾人很快趕到地方。 留守的偵察兵戰士趕過來匯合。 韓烽問道:“情況怎么樣了?” 戰士回答道:“連長,這支鬼子沒走正門,從后方的小路繞過去了,國軍那邊還專門派了一支隊伍出來接應,一路護送這支鬼子從小路過去。” 韓烽越發的肯定了自己心中的猜測,他望向一旁的沈文月,道:“現在中條山戰局正是激烈,在這種情況下,一支鬼子和國軍碰面,雙方都沒有開火,國軍還主動為日軍引路,沈記者,你覺得這其中是什么道理?” 沈文月沉默,那是她不愿意去想的事實。 作為報人,其實她比普通的民眾有更多的信息來源,對于一些國軍在這方面的腐朽也略有耳聞。 韓烽道:“還是眼見為實吧!” 說罷,韓烽安排了警戒哨,繼續朝著鬼子所走的小路跟進。 很明顯,這支日軍與國軍的接觸也不想擺在明面上,所以同樣是選擇在后山的隱蔽小路,這給了韓烽一行暗中接近偵查的機會。 韓烽一行趕到的時候,鬼子已經與國軍方面的代表碰面,處在一處隱蔽的山谷下。 韓烽等人便潛伏在山谷右側的山林中,不遠不近地觀察著。 望遠鏡中可以看到,中日雙方的代表碰面,正在進行商談。 那國軍方的代表,看軍銜還是個少校,估計是個營長或者副營長之類。 具體說什么就聽不到了,只見兩人的臉上都有笑容,可見相談甚歡。 但不管他們說的是什么,眼下雙方正在交戰,卻有隊伍私下里來往,已經是犯了大忌。 作為一線報人的沈文月,具有極其濃重的探究精神和冒險精神。 她舉了舉手中的德制蔡司依康511—2折疊照相機,表示道:“韓連長,我想靠近一些,拍兩張照片。” 民國時期,相機,特別是像蔡司依康這樣的品牌相機,那可是奢侈貨。 就連一些比較知名的大報社,社內的相機都是相當重要的報社財產,記者們想要使用都得提前打申請的,得按時歸還,出現什么損壞還要自我承擔。 也就是沈文月這樣家境殷實的富家小姐,才能帶著屬于個人物品的折疊照相機,滿山遍野的跑,出發前還準備了相當數量的膠卷。 但貴有貴的道理,這蔡司依康折疊相機不但便于攜帶,各項性能也是相當不錯的,能保證照片可辨識度的最遠距離大大提升。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