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去吧!” “是!” …………………… 同一時間,在陽泉到太原城的中段,國軍二五一團正在團長盧多賢的率領下,朝著太原城方向進發。 這二五一團,其實是一支國軍頑軍部隊。 啥是頑軍呢? 簡單一點解釋,就是頑固的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甚至是放著小鬼子不打,咱先去打八路軍的那些國軍部隊。 這二五一團,是忻口會戰戰敗之后,留在敵后的一支頑軍部隊,當時兵力只有不到一千人,后來又發展到現在的三千多人。 當然,并不是每一支留在敵后的中國武裝部隊,都會積極參與抗戰的。 比如眼前的頑軍二五一團,在團長盧多賢的率領下,就沒怎么發展抗日的事業,倒是沒事兒就搗鼓著怎么軍事進攻周圍的八路軍根據地。 當然,大的根據地他是打死也不敢去的。 沒事了也就打一打村鎮周邊的民兵隊伍,八路軍游擊部隊。 這些事情他還是很在行的。 說到這里,也就有了令人困惑的問題。 這二五一團算是發展的不錯,三年多時間,全團兵力愣是翻了三倍有余。 也有三千多號人馬,只是打一打地方的八路軍、民兵或者游擊隊,這團長盧多賢是怎么把這三千多號戰士給養活的呢? 很簡單。 一個是靠著國軍政府方面,還有晉綏軍這邊,時不時的補給。 畢竟對外宣稱的時候,盧多賢可是一直表示,自己的二五一團,那可是堅持在敵后與日偽軍進行艱苦卓越的斗爭的。 更令人感到戲劇化的是,就這樣一個昏庸無能,表里不一的頑軍團長率領的頑軍團。 甚至還他么成為了國軍敵后抗戰的典型! 蔣老板甚至親自下令嘉獎,并在《民國日報》上,用了相當大的篇幅。 表揚了這二五一團在敵后抗日的光榮事跡。 而實際上呢,這二五一團會打鬼子和偽軍嗎? 嘿嘿,出乎人意料的是,人家真打! 是相當有默契的打法,類似八路軍和一些互有默契的偽軍的打法,雙方對著空氣打空槍。 意思意思就得了。 這叫光打雷,不下雨。 不知道情況的聽見了槍聲,或許還得豎起大拇指夸贊一句,這國軍二五一團真是好樣的,能跟小鬼子打得熱火朝天的。 這是日本人和盧多賢之間的默契,或者說是一種變相的曖昧。 這就要說到這盧多賢的二五一團,之所以能夠養活三千多號人馬的另一項重要物資、經濟來源——與日本人的暗中交易。 二五一團這邊,或者是出賣一些八路軍的情報。 或者干脆暗中幫著鬼子對付八路軍。 再加上可以偶爾賣一些槍支彈藥什么的,換取二五一團需要的物資和軍餉之類。 從忻口口會戰戰敗之后,這么多年,也就從敵后過來了。 而日本人為什么要放任,就在眼皮子底下的二五一團,在自己的占領區存活這么多年。 還允許其明目張膽地發展呢? 用太原城日軍特務機關長武田英二郎的原話說: “留下國軍二五一團,并與二五一團保持私底下的曖昧關系,可以稱之為養魚政策。” “二五一團一直主張對付八路軍。 即便是留在占領區,對帝國部隊也沒有任何威脅。 相反,他們的存在還可以牽制周邊的八路軍、國軍,甚至是晉綏軍。 拿著他們中國政府的軍餉,卻幫助我們帝國部隊,這豈不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另外,所謂養魚政策,自然要把二五一團這條魚養的光鮮亮麗,養得人盡皆知。 或許有一天,這二五一團甚至會成為中國部隊敵后抗戰的模范部隊,就在全中國的老百姓都把這二五一團當作是抗日英雄的時候,如果二五一團突然選擇投降了我們大日本帝國。 這是否會對中國人的抗日決心造成很大的沖擊? 同樣也是傳遞給那些中國內部投降派,親近我大日本帝國派系的中國人的信號。 對于我大日本帝國而言,絕對是有利無害的事情。” 所以,二五一團相當優秀地在敵后存在了三四年的時間,都沒有被日偽軍給剿滅。 而在《民國日報》中,則是對此大加褒獎。 內容寫道:“二五一團于敵后抗日之艱苦卓越,幾難想象,根據地開辟三載有余,經歷日偽軍掃蕩共計二十八次,卻是依舊存在,且規模越發壯大,全體將士抗日之決心,歷久彌堅。 所取敵后抗日之成效,更為楷模……” 云云。 意思很明了,人家二五一團能夠在敵后抗日,經歷過日偽軍那么多次的掃蕩,依舊堅挺地存活了下來,甚至越發的壯大,繼續進行抗爭,這在敵后的抗戰部隊中也絕對不多見。 甚至從某種程度上都要蓋過了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的風頭。 也難怪民國日報上對此大吹特吹了。 看來,這國軍政府,連八路軍游擊戰的風頭,也要搶上一搶了。 可惜,淳樸的百姓們不清楚具體的真相。 事實被揭露的那一天,又該是怎樣的諷刺呢? ……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