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酒樓離不開他,就只好讓馬華帶著學徒,幾乎跑遍了北京周邊,包括河北的高碑店,天津的三河縣,寶坻縣等地方的集市,鄉下,深入農村,還有馬路上,道邊上,河邊上,凡是賣東西的都不放過,雞、鴨、魚、肉、甲魚、大蝦,有什么買什么。 這才讓酒樓的菜品多了起來,也更豐富了。 好吃的多了,也引來了不少老饕,可是酒卻引人不滿了,好久要票何雨柱也弄不來多少,又得托人弄牛欄山的二鍋頭,這生意才算上是步入了正軌。 某日,賓來客上了報紙,名為:改革開放后,京城第一家個體戶。 洋洋灑灑寫了數百字,并且附有開業時與生意火爆時的照片,賓來客這下子可算是出了名了,每天慕名而來的客人也不少,如果不是考慮到食材難弄,何雨柱都想開分店了。 何雨柱漸漸脫離了酒樓,把生意交給了馬華與劉嵐,他每天就在家陪著已經放寒假的老婆孩子,每天晚上會去酒樓帶著家人去吃飯,順便收錢入賬。 放了寒假,冉秋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六月的身上,每天都教她英語,小六月進步神速,給她冠上個神童之名都不虛。 香江那邊的何曉跟何笑兄妹也想爸爸了,婁曉娥也決定了要把婁父送回內地,讓再在看一眼生長的土地與家鄉。 這次何雨柱去找大領導幫忙,大領導給招商局同志打了招呼,招商局派出兩輛紅旗小轎車,何雨柱沒拒絕,畢竟婁家全家回來,婁父身體不好,婁父年紀大了,座小轎車總比吉普車來的舒服一些。 婁父當年是愛國商人,為解放做出過巨大貢獻,建國后還上交了軋鋼廠,所以一過口岸,就有內地的同志接待,一直護送上了飛機。 何雨柱去接機,見到了精神萎靡,需要人攙扶的婁父,還有年邁的婁父,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歡迎回家。 回到了婁家別墅,婁父休息了一會兒,精神頭才好了一些,何雨柱陪著二老說了一會兒話,都是這些年的過往,等婁父再次精神不濟,休息后何雨柱才跟自己的龍鳳胎兒女膩歪一會兒。 “何雨柱,爸的情況不容樂觀啊,也不知道能不能過個這個年!” 看著婁曉娥假裝堅強的樣子,何雨柱不由得心中痛惜。安慰道:“吉人自有天相!” “不過你還是要提前跟京城的醫院打好招呼,以防萬一!” 此時此刻很需要一個臂膀的婁曉娥,輕輕依靠在何雨柱的懷里,卸下偽裝的她就像個無助的孩子。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