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孝-《上古泰皇》
第(2/3)頁
可就當大家期待的等著王詡發糖時,卻見老人兩手空空。
“糖呢?早知道就留著了。”
“這不公平,為什么沒有獎勵?”
“爺爺騙人。不給糖吃還讓我們做壞事。”
孩子們眼巴巴的看向王詡。委屈的表情掛在臉上。
他們認為自己出了力,并且還被教唆著做了壞事,理應受到獎勵。
王詡不以為然的說道:“來!我們繼續玩。這次依舊沒有獎勵。”
話語平淡卻是讓人心生寒意。一個孩子嗚咽著說道:“不玩了。再也不玩了。”
“怎么不玩了?我們繼續。”
隨著王詡的語氣越發冷酷,孩子們一個接一個的放聲大哭起來。就連最崇拜王詡的呂乾亦是委屈的哽咽出聲。
一幫偷窺的婦人看到這一幕,心中有些不忍。
雖說母親都盼著子女成才,但誰家孩子不是娘親的心頭肉。聽著孩子的哭聲,婦人們不禁也難過起來,甚至有人開始落淚。
女子的低吟聲越來越大,尚有些理智的呂氏旋即開口勸道:“大家別哭了。先生也是為孩子們好。這是教孩子們做人的道理。”
正來回勸說之際,卻聽一老者的聲音傳了過來。
“我是在教你們。”
呂氏竟未察覺到玄微先生早已靠在一旁的墻壁上,而那群孩子則乖乖的自覺罰站,哭得煞是難過。
“養不教父之過。為人父母應正確引導孩子。他們做錯事不明其中道理,父母一味打罰解決不了問題。所以老夫才這么做,讓你們看個明白之后如何教育孩子。做事前要先會做人。若品行不端,將來害人害己。”
其實王詡的引導是在模仿一位經濟學家與頑皮孩子之間玩的游戲。為了阻止小孩們總是到他家花園里摘花。所以他才出了個這么壞的點子。但其中道理發人深省。
這便是正負激勵的應用。家長總是抱怨孩子學習不好,不夠聽話。可他們錯用了激勵的方式。
比如為了讓孩子分擔些家務,家長將家務活明碼標價。孩子做完后,家長因沒有確立標準,檢查時又各種嫌棄,最終沒有完全兌現承諾。如此一來,孩子覺得這是欺騙,不公平,便會抵觸這件事情。之后便很難再進行下去。
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不能將成績好壞與玩游戲、看電視、玩手機之類的掛鉤。這樣只會起到反作用。
王詡是個超級大懶貨。人生名言就是“人品不好,那是父母的問題”。所以教導孩子的品性,與他這半個老師沒毛關系,他才懶得費時費力。
一群婦女被王詡訓斥了一番后,王詡還不忘讓她們傳話。既然做母親的懂了,那么做父親的必須更懂。
之后他讓婦人們站在孩子們的身后:“別哭了。教了你們兩日《論語》,誰來告訴我,孔夫子最重什么?”
呂乾脫口而出:“仁孝。”
王詡點了點頭:“很好。”
旋即嘆了口氣:“身為子女為什么要孝順長輩?因為他們總會把最好的東西留給你們。所以做子女的要孝順長輩。爺爺這里雖然沒有糖了,但你們父母、阿翁阿婆那里一定還有。他們不舍得吃,便是想留給你們。要記住知恩圖報才是真正的孝順。”
在場的婦女紛紛落淚,她們將不舍得吃的飴糖再次還給了孩子。孩子們痛哭流涕,與母親相擁在一起。
王詡見不得煽情的畫面,于是趕緊遁走。
之后前院那幫偷吃了孩子飴糖的老爹們頓時遭了殃。面對子女之時,簡直欲哭無淚。聽到自家妻子復述王詡的育兒經驗。這幫老爹頓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高大的形象被王詡毀的支離破碎。他們一致決定明日送走王詡這混蛋后,就結伴去城中買糖,哪怕房子不裝修了。
沒有與當爹的提前交代一聲,所引發的父子、父女間的矛盾持續了一日。
被一個從未有過孩子的人教育著如何養孩子。如果這幫人知道事情真相,會不會操起菜刀追到臨淄去砍王詡?呃...或許吧。
第二日清晨,十六人各自揣著復雜的情緒相繼與王詡告別。林間的野涂上,車水馬龍。拉貨的,趕早市的大都是從東邊過來。
一輛三馬并行的夏日乘車逆向停在路上。由于野涂不寬也就三軌。所以吸引了不少過路商人的目光。
王詡在呂陽的幫扶下上了馬車。他斜坐在陰板上,背靠木箱,揮了揮手里的酒葫蘆:“回去吧!又不是不回來了。別送了。”
呂父佝僂著身子拄著拐棍,在一旁拍了拍車輿。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