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遠方的危機-《上古泰皇》
第(3/3)頁
“什么時辰了?”
“回主人!巳時初刻。”
“哎呦!可以喝酒啦。”
說著,他拔掉木塞,美美的喝了一大口。然后,很是享受的吁了口氣,像是忍了很久一般。王詡接過墨翟記錄的竹簡后,二人分道揚鑣。墨翟去了學館,他則回到家中。一進門,便鉆進了書房,對應著孫武講的守城重點,他將準備的東西全部羅列出來。
直至深夜,一套完美的守城方案終于是寫完了。兩米長的白布攤在桌案上,字跡未干,紅色的丹砂異常鮮亮。密密麻麻的小字,冗長的篇幅,加之紅與白的搭配,那張詭異的白布,血淋淋的畫面感,猶如陳述冤屈的血書。
按照姬蘭的推測,時局的變化不會存在較大的風險。然而,身為商人的王詡,與生俱來的敏銳直覺,讓他不敢放松。只有將事情做的面面俱到,把突發情況全部考慮進去。他才敢放心大膽的接下戚城的工作。
很難想象,做完這份計劃。他將物資的價值評估后,這才發現城中五萬百姓的衣食用度遠遠超過了軍費的開支。也就是說,戚城的軟肋不在于駐軍,而是如何在守城期間穩住民心。六萬軍民一天吃掉多少糧食?用掉多少柴薪?產生多少糞便?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在圍城的時候,就變得復雜起來。
按照一年的時間計算,儲備糧草、日用品、傷藥、鹽鐵、兵甲等物。每人足額供應,一場戰爭下來的損耗在1800萬錢。這是個天文數字,相當于云夢與熒澤20年的總收入,更是戚城9年賦稅的總和。將戰爭用數字來表示,更加直觀的反映出這個時代的生產力低下。6萬人一年不干活,給國家帶來的負擔,就是54萬人白干一年。
在那些超級大國面前,動輒爆發幾十萬人的戰爭。可見強國與弱國之間的實力差距。王詡看完這些數字,內心不由得沉重起來。過去一年在云夢的成就,令他沾沾自喜。然而,此刻將兩組數據擺在一起,云夢些許的財富卻顯得微不足道了。
王詡自嘲的笑笑。一直以來他是高估了自己。還好問題不大,或許一年內他已經離開了衛國。臨行前,幫阿季找到失散的姐姐。徹底跳出春秋的亂世,未來是個什么樣子,也就無需再憂慮了。睡意全無的他又取出一張白布,借著案臺上豆點的火光,開始書寫起關于豫讓的情報。
遙遠的北方,龐忠親臨前線。在一間昏暗的茅草屋中,微弱的火光將屋內十幾人的身形輪廓隱隱的勾勒出來。屋中說話之人的聲音很小,聆聽的諸人皆是滿臉肅容。
“中行寅與范吉射已經逃出了重圍。奇怪的是,他們并未返回封邑,而是南下去了洛邑。智瑤正領著三卿的兵馬沿途圍堵。估計不出兩日,雙方便會遭遇。”
說話的人稟報完后,龐忠點了點頭,另一人繼續匯報起來。
“小人扮作流民一路行至邯鄲。城中守備空虛,百姓在軍隊的驅逐下正向我軍布防一線涌入。不過,戚城以北卻無流民。齊人亦無動作...”
那人說到此處,屋內所有的人向他投去疑惑的目光。龐忠感到一絲不妙,急忙追問道:
“軍隊?哪兒來的軍隊?有多少人?”
“回大人!是范氏封邑的駐軍,邯鄲城外,大概有兩萬人左右。”
眾人的心情猶如過山車一般。看來他們是多慮了。軍隊驅逐百姓的目的,八成是為了死守邯鄲,為撤退爭取時間。
突圍而出的兩族家主,如今已是走投無路。他們將追兵引去洛邑,其實是心存僥幸。他們在賭,賭天子沒有下詔前,晉侯一方的兵馬是決計不敢進入周王畿的。倘若賭贏了,無功而返的追兵必然會去他們的封邑清算報復。
放棄全盤,只固守邯鄲這座堅城,繼續拖延。為撤離人口、轉移財貨爭取時間。如果真能如此,衛國北境便無憂了。
那人稟報完后,又有一人繼續說道:
“大人新的身份已經安排好了,是司空府的匠頭。據探子回報,明日大批晉國匠人會途徑此處,我等在此設伏,大人可趁亂混入其中。確保萬無一失。”
龐忠點了點頭。隨后,挑了兩名屬下與他一同行動。此次,他親臨前線便是為了打入敵人內部,從而獲取有價值的情報,扭轉戰局。
司空府匠人的身份是龐忠的首選。由于這些匠人會在戰前為大軍準備攻城器械,戰時負責修補劍戟,制造箭矢等物。所以,最容易長期潛伏且不易暴露。
到得諸人稟報完畢,龐忠開始新的部署。
“查一下戚城以北的齊國邊境,確認流民沒有進入齊地。這很重要。三日內,必須向我回復。還有...讓晉地的鄉間活躍起來。最好能打探到后續南下的流民。人數、路線、是否有軍隊隨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