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其實所謂粳米、秈米、糯米,只是口感有所區別的稻米,類似水果玉米和糯玉米一般。 它們都是人們從稻谷中一次次針對性地選種,專門培養出來的。 上一世的糯米因為各種原因,逐漸退出了日常主糧行列,成了各種小吃、釀酒、醋的原材料。 但大武這里妖詭盜匪橫行,武風更盛。 其余農工商的發展都比較滯后,稻米也還沒培養分化出明確的粳、秈、糯品種。 胭脂稻一出來,顧恪就忍不住了,宣布今天吃“大餐”。 黑乎乎的熏肉拿出來,用火燒皮,以免皮咬不動,再小刀刮掉燒表面的焦黑層。 蔥姜蒜花椒齊上,還扔了一顆新到手的八角,冷水煮上。 主要是涼山寨身處南野大山,周圍沒有產鹽地,鹽比較金貴。 打到的野味腌制時用鹽不多,更多還是靠柏樹枝煙熏,去掉一部分水分。 再掛到灶頭上的房梁,每日自然煙熏,避免腐壞。 野味本身的腥味就比家畜大,鹽少了就更明顯,必須用香料去腥。 八角就是香料中的主料,去腥效果極好,且用量不大。 家里煮肉,每次一兩顆足夠。 另一邊,蒸好的胭脂米撥松散,稍微放涼,再讓柏姐姐用碧海勁小小地來一下,人造版隔夜飯大功告成。 熱油再加蔥姜蒜炒香,炸干變黃后撈出,只留下油,把煮好的熏肉、香菇切丁,青豆米、松茸、竹筍切小片,倒下去爆炒。 炒勻炒香后,再加入尚且微涼的胭脂米,大火顛鍋,將二者快速混勻。 一大鍋胭脂米有二十來斤,在如今的女漢子般的夏嵐手中也輕若無物,顛起來那叫一個揮灑自如。 不過片刻功夫,香噴噴熱騰騰的山珍炒飯就出鍋了。 另一邊的春霜則在顧恪的提醒下,處理著幾條大草魚。 剖開魚肚,去魚鰭、刮鱗、去內臟、掏腮、扣牙,魚背也來上一刀,讓它們能更安詳地躺平,再給魚身上改一字花刀。 沖洗干凈血水,給它們傷口上撒上充裕的鹽。 蔥姜與麥酒混合搓揉,再將其均勻涂抹在魚身上,腌制一刻鐘,進一步增加魚兒們的安詳程度。 燒熱油,將腌制好的魚兒魚皮那面朝下放進去。 這時不要急著驚動它們,等上片刻,魚皮定型后再輕晃鐵鍋,使魚受熱均勻。 煎好一面,趁魚兒不注意,快速翻面再煎,兩面金黃即可放進鐵盆備用。 魚兒們準備妥當,接下來就是湯汁。 放油,加入鮮青花椒炒變色,再加入蔥姜蒜爆香,倒入麥酒、清水、鹽、酸白菜條,磨成粉的蝦皮頂替味精提鮮。 湯汁燒開后,澆在鐵盆里里的魚兒們身上,讓它們完成最后的升華。 撒上油酥豆子和蔥花,一盆盆酸菜椒麻魚就做好了。 早已等著開飯的眾女一哄而上,將這些香噴噴的魚兒端上了桌。 另一邊還有人開始從恒溫大缸里取出山珍炒飯,給每個人都添上一大碗。 顧恪看了看眾女,發現小滿口邊已經不爭氣地留下了眼淚,其余人喉頭鼻尖也在微動。 他笑了笑,端起面前的大碗炒飯:“好了,大家開飯。” 隨著他扒下第一口飯,小茅屋里碗筷碰撞聲頓時密集起來,其間還有小滿含糊地叫好聲。 顧恪卻也顧不上去看別人吃飯的場景。 炒飯入口,他口中頓時流出感動的眼淚來。 多久了,多久沒有吃到這熟悉的味道了。 顆粒分明的炒飯,混合著油脂香氣,讓他想起了讀書時學校旁邊的炒飯小館子。 從最經典的揚州炒飯、回鍋肉炒飯、鹽煎肉炒飯,再到臘肉、香腸炒飯、泡椒雞雜炒飯,還有諸如土豆肉絲,木耳肉片、宮保雞丁炒飯等等,應有盡有。 嗯,當然,很多炒飯的味兒都不正,比如揚州炒飯就偷工減料。 不過那小館子的炒飯大多在五塊上下,便宜的四塊,貴的六塊,價格極為親民。 怕不夠吃還能點大份,貴上一塊錢,多加一大坨飯。 配料?那當然不可能多加。 再附送一碗菜湯、一小碟泡菜,足夠一般飯量的人吃飽。 想到這里,顧恪不由得伸出筷子,在面前的那小碟酸菜上夾起一點,放入口中。 切碎的酸菜釋放出酸味,中和掉了炒飯中的油氣,相當開胃。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