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春三月的氣息,隨著令人神清氣爽的涼爽春風,悄然降臨在了關中大地。 感受著明顯回暖的氣溫,關中百姓銘刻于血脈深處的本能,也是被悄然喚醒。 ——春耕。 早自二千多近三千年前,炎、黃二帝所在的上古時期,耕種作物以獲取食物的技能,就已經被智慧的華夏民族所掌控。 在之后的數千年當中,華夏文明的歷代變遷,基本也都是圍繞著農耕為核心。 ——地不夠種了,那就往外打,將那些茹毛飲血的蠻夷趕走! ——糧不夠吃了,那就內部革新,將那些欺壓底層群眾的暴君,如蚩尤、商紂等趕下臺! 不單是內部革新,外部征討、擴張,就連古華夏禮法、祭祀,乃至于天文學的誕生,都與農業息息相關。 ——最早產生于華夏文明的祭祀儀式,其主祭官向上蒼、天神的首要祈求,便是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自上古時期傳延至今,在漢室依舊存在的禮法制度,也正是每年開春,天子親開籍田,以勸天下農耕; 便是上古時期的星官觀測星辰,也同樣是為制定歷法,好使農業生產‘各得其時’,讓百姓得以清楚的知道:什么時候該播種,什么時候該澆水;什么時候該除草,什么時候該收獲。 正是在這種上下傳延五千多年的傳承當中,農耕,成為了華夏民族深深銘刻于血脈深處的‘天賦’。 甚至到了后世的二十一世紀,得以成功登月的華夏人,最先想要弄明白的問題,也依舊是:月球上,到底能不能種糧食······ 到了現代化的后世尚且如此,如今,還處于封建制度農耕文明的漢室,自是更不用多說——三月一到,所有農戶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即將到了的春耕之事上。 便是在這萬物復蘇,蕭瑟了一整個冬天的長安城,也漸漸被熙熙攘攘的人群,而變得逐漸繁華之時,尚冠里曲逆侯府的安寧,卻因一則突如其來的消失,而陷入了混亂······ · “什么?!” “走了?!!!” 曲逆侯府,后堂。 聽聞堂外奴仆的話語,陳平只慌忙從榻上起身,顧不上整理服飾,便一把將門拉開。 面色沉凝的望向門外的奴仆,陳平不忘一邊急著腰帶,一邊冷聲提問道:“細細道來!” 就見奴仆聞言,強自調整了一番錯亂的鼻息,才對陳平一躬身。 “稟,稟君侯。” “辰時,太子乘輦自司馬門出未央,于武庫同建成侯,及南軍甲部校尉匯合,旋即賺到向北,直赴三原!” “奴往問未央宮北之民,終得其中一人言——太子謂沿道民曰:修渠未畢,不敢久留長安。” “奴又問,得民言:太子此修鄭國渠,于冬前,已畢清淤、窄道事,唯剩固土一事尚未畢。” “今太子再出長安而往三原,待再回長安,恐當至夏四月······” 聽著奴仆的匯報聲,陳平的面色只一點點沉了下去,待聽到那句‘太子這一走,要一個月后才回來’,陳平的臉更是徹底黑了下去。 “嗯······” 沉著臉稍一沉吟,陳平便加快了手上的速度。 快速將衣裝收拾整齊,便見陳平嗡而抬起頭。 “汝速往相府,遞上拜帖!” “片刻之后,吾當親登相府,以會蕭相國當面!” 語調沉穩的做下一聲吩咐,陳平的面色不由更難看了些。 ——現在的陳平,可是天子劉邦派出的使者! 此回長安,陳平是有使命在身的! 才回到長安的那天,陳平便第一時間入宮,向太子劉盈宣讀了天子劉邦的詔書,劉邦所交代的幾件事,陳平也都辦了個大差不離。 如關中糧價鼎沸一事,陳平已經從劉盈手中,得到了詳細的應對策略。 對于趙王劉如意,劉盈也已經擺明了態度——家丑不可外揚。 至于劉盈整修鄭國渠的情況,就算劉盈不在,陳平也能去少府轉轉,再從蕭何那里簡單了解一下狀況。 但還有一件事,是陳平必須要親自,而且是單獨見劉盈一面的。 ——淮陰侯,韓信! 自邯鄲出發之前,天子劉邦更是三令五申:這件事,必須單獨問劉盈,并第一時間讓劉盈給出處置方案,絕對不能讓蕭何、呂雉二人,為劉盈出謀劃策! 陳平心中也十分清楚:這件事,幾乎完全是針對太子劉盈的考驗,將直接關乎到天子劉邦,對‘易儲’一事的態度! 這件事要是辦不好,陳平此番回轉長安,別說立下功勞了,回到邯鄲之后,能不被天子劉邦踢兩腳,都算劉邦心情好! “誒!”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