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城外開壇-《如水劍道》
第(1/3)頁
丹柱敷金彩,玉階畫龍紋。
紫微城東宮、檀香暖閣內,太子李適、西平郡王哥舒曜、白衣山人李長源,皆看著眼前之人、一語不發。
“強干弱枝……強干弱枝!”公孫玄同甫聞此定計,竟如當頭棒喝一般、呆立當場,旋即失聲喃喃。
誠如斯言!自漢末天下三分以來,權臣、武將、外戚、世家把持朝綱,以至于取而代之、改元立國之事屢見不鮮。皆因皇權無法對下形成有效節制,許多時候,反而要倚重一些手握兵權的封疆大吏、世家豪族、勛貴武將,最后尾大不掉、作繭自縛。
如今薊州之亂雖平,但藩鎮的驕兵悍將各據一地,律法自決、官爵自授,租庸稅負俱自收自用,朝而不貢,聽調不聽宣。致使藩鎮內小民只知營田之主,卻不知天下共主!這便隔斷了當今圣人對萬民的恩澤,時間一久,必然民心離散。
民心一旦離散,藩鎮便可趁機籠絡人心、擴充自身,互相勾連,結成內患。內患既生,四夷便不會再對盛朝心存敬畏,外患勢必乘勢而起、愈演愈烈……屆時內外交攻、國破家亡,小民豈還有立錐之地?
所以一切的根由,便是盛朝主干孱弱不堪、旁枝卻橫生無忌。因此,這“強干弱枝”四字,重若千鈞,勢在必行!
公孫玄同想通了這些道理,才向太子李適拜道:“殿下英明,待克繼大統,必成一代雄主!”
太子李適傲然道:“這些年我觀父皇晝夜辛勞、殫精竭慮,無時無刻不是在為盛朝國祚綿延傾盡心血。我既是人臣、又是人子,自當法效堯舜、追慕先賢,為父皇分憂!”
公孫玄同一直記著十八年前、與李長源放出的“如水劍”風聞,初衷雖是為平息兵禍、再造太平,卻低估了薊州叛軍的實力。安氏父子相繼死后,竟還有史氏父子狗尾續貂,將一場兵禍拖延了八年之久!而“如水劍”的風聞,卻如野草般潛滋暗長,直到長成一片漫山遍野的綠意。兩人才恍然發現,這“如水劍”豈止是三人成虎,簡直是弄假成真、盡人皆知!
唯一的機會,便是今歲洛陽城忽然冒出的“如水劍將出世”的傳言。覬覦此劍的各方勢力,皆是因此傳言、才紛紛將觸手伸進洛陽城,大部分更蟄伏在通遠渠附近,伺機而動。
因此,如午間那等慘禍,其實無法避免。各方勢力總會在某一時刻,兇相畢露,祭出爪牙,然后互相廝殺。縱然沒有虎賁衛率先出手,也會有祆教、魏博鎮等勢力的細作、四處挑撥,制造事端……
今日慘禍,雖血流成河,卻未嘗不是一次破局的機會!
現下洛城行營兵募,已將通遠渠圍得如鐵桶一般。無論是死傷殆盡的虎賁衛、還是元氣大傷的江湖游俠,甚至大逞威勢的祆教,短時間內、都無法再將細作滲透進來。這反而給李長源和自己施行“偷梁換柱”的計策,提供了一次絕佳的良機!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如李長源和公孫玄同這類心思通透、能謀善策之人,但凡嗅到一點機遇的氣息,便能于不動聲色間、牢牢抓住。然后將自己的種種布局,一絲一毫、不著痕跡地植入進去,把原本只有二三成的機會,放大成十拿九穩的謀算!一念及此,公孫玄同自然明白了太子李適、之所以召自己前來問策的根由,定是李長源不吝溢美之詞、極力舉薦的結果。而李長源能做到這一步,顯然是早對洛陽城的情勢,以及太子李適、王縉、蕭璟等人的性格,把握拿捏到了極致!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肇庆市|
龙川县|
盐池县|
普定县|
罗源县|
邢台县|
泸州市|
垦利县|
久治县|
寿光市|
蒙自县|
东乡|
中山市|
兰西县|
河津市|
石河子市|
防城港市|
应用必备|
桦南县|
和平县|
武定县|
哈巴河县|
佛冈县|
云安县|
陆良县|
巴塘县|
定陶县|
黑水县|
延庆县|
灵石县|
嘉义市|
商洛市|
澄城县|
马关县|
新邵县|
监利县|
永安市|
永清县|
宣汉县|
偏关县|
公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