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些小隊散往兩翼,穿梭在陣前用騎弓射出輕箭。 這種戰術和突厥人最常用的“拉瓦戰術”有些類似,事實上是凡是游牧民族騎兵好像都會類似的戰術,包括秦漢時的匈奴,隋唐的突厥,后面的女真人、蒙古人都是如此。 這種戰術對于作戰意志弱,紀律意識差的部隊可以說是要命的,甚至用起來無往而不利————他們運用時一般動用一個五百人隊,形成一道寬大的弧形散兵陣線騷擾敵陣,引誘敵軍離陣或動搖,后陣的集群則尋找對方薄弱的位置進行集中沖鋒,進而引起敵陣全體崩潰。 但這種很有效的騷擾對遠東軍來說此時卻更像是一種搗亂,旋風營騎兵的馬匹在頭上都用皮甲做了面罩,胸前有放箭布簾,能抵擋射入角度較小的輕箭。 總共只有有五六匹馬被射傷,第二排的持長槍的騎兵迅速上前填滿。 而旋風營游騎的盡力牽制也限制了對方的發揮,兩翼各一萬騎兵迎著騷擾的輕箭繼續推進。 平緩的速度帶起雜亂的馬蹄聲,雙方接近到三百步,兩個騎兵郎將的軍旗再次前傾,號手吹出第二聲前進號,兩個郎將輕輕夾馬腹,戰馬輕輕躍動,開始慢跑。 騎兵指揮和步兵不同,可以站在后方指揮,但騎兵卻要沖鋒在前,要帶著一邊沖鋒,一邊指揮。 兩個郎將對那些遠遠飛來的輕箭毫不理會,一邊跑動一邊左右觀察著自己這一方的陣列,此時他們麾下各一萬騎兵都開始慢跑,滿目皆是涌動的馬頭,隊列前排的都尉都有效的控制著隊伍,陣列沒有因為騷擾而混亂。 緩坡上的馬蹄不再是雜亂的聲響,密集的蹄聲慢慢匯成隆隆的聲音,在旋風營所有騎兵耳中如同仙樂。 雙方相距很快只有兩百步,因為對進的原因,兩個郎將當做只有一百余步,平整的陣列如同一道移動的馬墻,面前李家軍騎兵的散兵游騎兵已經沒有多少機動的空間,在密集的騎兵面前退去。 李家軍騎兵的武器大多是長槍大刀,這個時候從遠處看去陣列看上去也算嚴整,此時也在開始慢跑。 兩翼兩個郎將熱血上涌,大吼一聲:“三速!” 又一聲前進號,旗手將郎將旗轉圈后前傾,四名都尉大聲發令,三角旗槍再次前傾。 旋風營兩翼共兩萬騎兵聽到號音,同時打馬加速,隆隆的馬蹄聲如同天邊由遠而近的奔雷。 騷擾的李家軍游騎無人敢擋兵鋒,紛紛逃到兩側,用弓箭對準兩翼亂射,兩翼的遠東軍大軍被射翻數人,但這點損失對于整體騎兵大陣沒有絲毫影響。 雙方大軍終于接近遠程弓箭射程范圍之內,簡單的說均是在奔跑的戰馬上向彼此射箭,只不過相比李家軍的弓箭的凌亂,旋風營輕騎兵的快弩每次都是齊射,而且是九連發,再加上旋風營鋼板甲比李家軍騎兵的強了不是一點半點。 這種種因素綜合之下,雙方相遇之前死傷比例可想而知————還未沖殺到一起,兩翼李家軍騎兵便死了近兩千人,而旋風營死了只是兩三百人而已。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