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趙軍再次被秦軍圍困的消息,旬日就傳遍天下各國。各諸侯國已經變得麻木,只能以敬畏的眼光,膽戰(zhàn)心驚地注視著西面的秦國。 邯鄲陷入一片死寂,朝臣爭論不休。 有人提議,邯鄲應該效仿秦國,發(fā)動城內15歲以上的男性,組成一支大軍,由老將廉頗率領,兵發(fā)壺關要塞,救出趙國主力大軍。也有人提議跟秦國議和,以割讓上黨郡為代價,請求秦國將被圍困的趙軍放回趙國。 無論哪一種提議,都困難不小。 首先,征發(fā)大軍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恐怕還沒等到大軍就位,困守在故關的趙軍就要堅持不住,被活活餓死。 即便能夠征調到大軍,以毫無戰(zhàn)斗經驗的新軍,如何能夠攻破有六萬秦軍把守的壺關要塞。駐守壺關的,雖然也是秦國新軍,一則大軍經過一次攻城歷練;二則占據(jù)地利優(yōu)勢,守城器械充足。 因此,想要在國內征發(fā)大軍,幾乎不可行;而山東各國又都被秦國嚇破了膽,借他們一個膽,也不敢在這個時候出兵援助趙國。 援軍無望,無奈之下,趙國只能派遣使節(jié)團,前往咸陽議和。 無論是秦昭王、范雎,還是白起,都以消滅趙國有生力量為第一要務,如何肯在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的情況下放虎歸山?!按應侯范雎的話來說,上黨郡已是秦國囊中之物,何須趙國割讓。 干掉趙國這個眼中釘,秦國東進之路將一路順暢,一統(tǒng)天下指日可待。 雖然打定主意拒絕趙國的議和,但是等趙國使節(jié)帶著重金趕到咸陽的時候,范雎卻又擺出一副欲拒還迎的姿態(tài),跟趙國使節(jié)虛與委蛇。 武安君白起來信,希望邯鄲能夠拖住趙國使節(jié),給被困守在故關的守軍留下一絲希望,避免他們狗急跳墻。 如此計謀,范雎自是深得其中三味,玩起來是得心應手。 于是乎,秦昭王跟趙國使節(jié)玩起躲貓貓。應侯范雎則是上演了一出正在努力斡旋的大戲,將趙國使節(jié)團死死地拖在咸陽。 就在趙國使節(jié)使盡渾身解數(shù),在咸陽辛苦奔波的時候,長平戰(zhàn)區(qū)卻進入難得的平靜期,雙方再無戰(zhàn)事。 誰都清楚,寧靜只是暫時的,一旦談判破裂,就是戰(zhàn)火重燃之時。 趁此機會,白起對大軍進行一次大規(guī)模的整編,將十萬新軍摻雜到主力大軍當中,從而變相地增強壺關要塞的防御能力。 至此,駐守壺關要塞的六萬大軍,既有新軍,又有老兵,即便趙國偷偷在邯鄲組建新軍,要想拿下壺關要塞,也是不能。 軍隊整編完成之后,白起松了一口氣。他知道,此役已是有八成勝算。 白起的一番運作,讓歐陽朔看得是眼花繚亂,從中受益匪淺。閑暇時,歐陽朔有意找白起聊天,談一些領地之事,借此拉近彼此的關系。 自從破除車城圓陣之后,白起對歐陽朔的態(tài)度大為改觀,變得親近不少。有時候,還會就如何拿下故關,跟歐陽朔商議對策。 白起深知,雖然再次圍困趙軍,實際上形勢跟第一次圍困已經有所不同。不說趙軍主力據(jù)有故關,不再是無險可守;關鍵是故關要塞內,儲存著大量的軍糧。趙括完全有理由,在糧草耗盡之前,拼死一搏。 想要做到兵不血刃地拿下趙軍,幾乎不可能。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