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袁惟泰雖然此前從未見過張肯堂,但只見著那身大紅官袍便不用多問,此人必定就是新任登萊巡撫了。 袁惟泰無暇多想,走至近前推金山倒玉柱納頭便拜。 “下官登州知府袁惟泰拜見撫臺大人。不知撫臺大人駕臨有失遠迎,還望大人恕罪。” 袁惟泰又是下跪又是磕頭,把姿態放的很低,禮節已經做足。 照理說大明朝廷并沒有規定下官見到上峰一定要下跪參拜。但在官場中已經形成了一股風氣。 尤其是到了明末這股風氣達到鼎盛。 知縣見到知府要下跪,知府見到巡撫要下跪,總兵見到總督要下跪。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不跪,做那海筆架。但要是因此被穿小鞋算計那就怨不得別人了。 張肯堂放下手中茶盞,抬了抬手道:“袁知府太客氣了。本撫來的突然,你不知情也無礙的。” 張肯堂是典型的儒官,雖然已經年近五十,但因為保養得當,看起來和四十出頭也沒有什么分別。 他體態修長,面如冠玉,下頜的山羊胡修剪的極為整齊。 遠遠望去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 袁惟泰戰戰兢兢的站了起來,恭敬道:“下官謝撫臺大人體恤。” 他此前從未與張肯堂打過交道,不知道這位上官的脾氣秉性如何,自然不敢把張肯堂方才說過的話作真。 萬一張大人只是為了面子隨便說說呢? 袁惟泰自認為沒有接待好張肯堂,急于彌補,便笑著問道:“巡撫大人一路舟船勞頓,下官想在蓬萊閣設宴為巡撫大人接風洗塵,還望大人能夠賞臉赴宴。” 袁惟泰口中的蓬萊閣并不是建于宋嘉佑六年的蓬萊仙閣,而是登州城中的一座酒樓。 不過這座酒樓與蓬萊仙閣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高。 這座酒樓足足有五層高,是登州城中最高的建筑。 站在最高的一層遠眺,不但可以將登州城盡收眼里,還可以看到浩瀚的大海。 袁惟泰選擇在這里為巡撫張肯堂接風洗塵也算是煞費苦心了。 張肯堂聞言微微頷首道:“既然如此,本撫自然不能辜負袁知府的一番美意。這樣吧,本撫先去往衙門安頓下來,待到日落之后再去蓬萊閣赴宴。” 袁惟泰聞言大喜,連忙道:“自該如此,自該如此。”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