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王燁跟胡八一三人匯聚一起。 與此同時,眾人終于近距離看到了這石頭葫蘆。 原來是用紅色嶳云石作為原料。 嶳云石是天然生就的火紅顏色。 最早時的紅色染料,便是加入嶳云石粉末制成。 胡八一看了那紅色的石頭葫蘆,不禁好奇道: “為什么不是蟾蜍的雕像,而是個葫蘆? 若要把著條水龍脈風水寶穴的形與勢,完全的釋放出來,這里應該建座祭壇、或者蓋一座宗祠之類的建筑,才是道理。” 由于地處山谷的邊緣。 嶙峋陡峭的山壁上,垂下來無數(shù)藤蘿,三步以外便全部被藤蘿遮蔽。 王胖子性急,向前走了幾步。 他用工兵鏟撥開攔路的藤蘿,在山壁下發(fā)現(xiàn)些東西,回頭對我們叫道: “老胡,表弟,雪莉楊,你們快過來這邊瞧瞧,這還真有賴蛤蟆。” 三人聞聲上前。 只見在無數(shù)條藤蘿植物的遮蓋下,正對著紅石頭葫蘆的地方,有座貢奉山神的神邸。 依山而建。 雖然這里的地形我看不清楚。 但是應該是建在背后這道山峰的中軸線上,采用“楔山式大木架結構”。 分為前后兩進。 正前神殿的門面被藤蘿纏繞了無數(shù)遭,有些瓦木已經(jīng)蹋落。 頂上的綠瓦,和雕畫的梁棟,雖然俱已破敗。 但是由于這里是水龍脈的穴眼,頗能藏風聚氣,還算保留住了大體的框架。 山壁上的那幾層“斷蟲道”,都由于水土的變化,失去了作用。 所以什么神殿的木料朽爛不堪,在大量植物的壓迫下,仍然未倒,也算得上是奇跡了。 這座供奉山神的古樸建筑,就靜靜的在這人煙寂寞的幽谷角落中,安然度過了無窮的歲月。 這都要仰仗于特殊的木料和構架工藝,以及谷中極少降雨的特殊環(huán)境。 只是不知神殿門前擺放的那只紅石葫蘆,是做什么用的,可能和這山神的形態(tài)有關。 古人認為金、木、水、火、土五行,皆有司掌的神靈。 每座山每條河流,也都是如此。 但是根據(jù)風俗習慣,和地理環(huán)境,文化背景不同,神氏的面目也不盡相同。 王燁等人舉目一望,見那神殿雖然被層層藤蘿遮蓋,卻暫時沒有倒塌的隱患。 這附近有不少鳥雀,都在殿樓上安了窩,說明這里的空氣質(zhì)量也沒問題。 不用擔心那些有毒的山瘴。 于是我們摘掉防毒面具,撥開門前的藤蘿,破損的大門,一推即倒。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