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劇本剽竊風波雷聲大,雨點小,以俞振聲吃了一個悶虧為結尾正式告一段落。 經此一役,俞振聲在業內的名聲確實是臭上加臭了,短時間內他估計再也找不到活了。 盡管他依舊作妖,在微博上寫小文章大放厥詞,但也不敢名正言順地懟背靠鵝廠的蜜桃tv,只敢暗搓搓地逮著像是李鋒或者丁炙等這類小角色內涵一二。 沙雕網友們也就跟酒館里的看客在瞅著孔乙己在之乎者也似的,充滿著歡樂的氣息。 而這一切都被丁炙拋在了腦后,他現在正著手準備著《窺探》的拍攝。 也許是更看重這個精彩的新本子,又或許是有過一次“失去”后,劇組的其他人都變得干勁十足了起來。 講真,之前李鋒作為俞振聲的徒弟,之前寫的《風中奇緣》多少受了點俞振聲風格的影響,說是懸疑劇,也確實有懸疑的元素,但實質上男女主的感情戲份依舊是作為整部劇的主線索來推進的。 并沒能脫離大多數國產劇的主線統一是談戀愛這個槽點。 不得不說,偷國雖然在很多方面都值得詬病,但至少在影視劇這方面,確實在某些方面走到了咱們的前頭,編劇中心制,讓所有影視劇更看重故事本身,與此同時他們的限制也少了很多。 無論是揭露政治黑暗的,還是財閥一手遮天的,社會階級不平等的,校園暴力乃至性情的,啥題材都敢涉及。 他們什么都敢拍,拍了還敢上映,當然,他們大多數也什么都不改,你拍你的,我干我的。 丁炙和李鋒對《窺探》這個劇本保留了故事內核的同時,在細節上作了一定程度的本土漢化。 像是把故事發生的地點放在了虛構的綠藤市,去掉了涉及政治的大部分敏感因素,整個故事背景被反烏托邦化。 故事的所有起因,緣由于二十年前,一名研究基因學的博士的一項發現:病態人格具有與常人不一樣的基因,而這種基因可以遺傳給下一代。 所以,只要通過胎兒基因檢測,就可以將病態人格在出生前就找出來,直接扼殺在搖籃中。 但這項檢測也不是完全沒有誤差,它的準確度只有99%,剩下的1%則是完全相反的天才基因。 也就是說,在將反社會變態、未來的戰爭狂、連環殺人魔等殺死的同時,很有可能也殺死了愛因斯坦、牛頓、莫扎特等天才。 與此同時,綠藤市也在一年多的時間里,接連發生了十八起命案,受害者不分男女老幼,但卻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尸體沒有頭顱。 因為受害者沒有身份和人際關系上的相同點,加上兇手的作案手法極其凌厲干凈,不像是激情的隨機殺人,更像是一種狩獵。 而在殺人后帶走頭顱,也更像是一種獵人在狩獵之后,把獵物的頭顱收藏起來的一種炫耀心理。 因此,這位連環殺人案的兇手被叫做:頭顱獵人。 頭顱獵人的出現,讓廣大市民都陷入了恐慌狀態當中,在這種狀況下,反烏托邦化的背景設定中,政府高層把那位基因學博士的研究公之于眾,但最終因為反對者甚眾,這項研究最終不予通過。 這就是整個故事的起因,后面的所有巧合與愛恨情仇,都緣由于這個基因研究和這個恐怖的殺人案。 ...... ......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