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13.歸納重述對方的思想,以免曲解或漏掉信息。 14.不會只聽想聽的部分,能抓住對方全部思想。 15.與人交談時注意交談位置,使對方舒服。 16.談話時,與對方保持適度的目光交流。 17.注意對方表達的情感,不停留在表面。 18.以適當的姿勢鼓勵對方說出心里話。 19.觀察出對方是否心口一致。 20.注意對方的身體語言所表達的信息。 21.必要時邊聽邊做記錄。 22.不匆忙下結論,不輕易判斷或批評對方的話。 23.聽話時能夠盡量排除周圍的干擾因素。 24.不會向講話者連續提很多問題。 25.對方表達能力差時積極引導對方。 26.向講話者表達出你理解了他的情感。 27.對方講話速度慢時,能夠及時整理出對方的主要意圖。 28.不指手劃腳地干擾講話者。 29.力求聽對方講話的實質。 30.別人講話時不急于插話,不打斷對方的話。 【評分標準】選a計4分,選b計3分,選c計2分,選d計1分,累計相加為總分。 【得分評價】 若總分在120~105分之間,說明你的傾聽能力很好; 總分在104~89分之間,說明你的傾聽能力比較好; 總分在88~73分之間,說明你的傾聽能力一般; 總分低于72分,說明你的傾聽能力比較差。 (四)社交恐懼癥測試 一位20多歲的小伙子,原來在一家公司工作,業績很好,深得上級重視,于是將他送入某大學經濟管理系深造。可近半年來他突然變得很怕見人,尤其是見到陌生人時就內心驚慌、言不成句。后來經醫生診斷,他患了社交恐懼癥。 為什么會這樣呢?原來,他入學前立下宏愿,一定要學好,將來努力回報公司,因此學習特別刻苦。在半年前的一次學習交流會上,他由于心情緊張,發言時口吃,引起同學們陣陣笑聲。從此,他老是擔心自己講話不行,并認為講不好話就學不好經濟管理,因而內心十分憂慮。逐漸地,他從怕在人前說話發展到怕見人、不敢抬頭、不敢說話的地步。 上述例子中的小伙子患了社交恐懼癥。具體地講,社交恐懼癥是一種人際交往中感到過分緊張和焦慮而影響了交往效果的心理疾病。有時該病也被稱做“赤面恐懼癥”,因為患者與人交往時往往會面紅耳赤、心跳加快、說話口吃等。 想知道自己是否患了社交恐懼癥或者有這方面的傾向嗎?不妨做做下面的自我檢測。 下面每個問題有4個答案可供選擇,分別是:a從不或很少如此;b有時如此;c經常如此;d總是如此。請根據你的實際情況選擇答案,并做好記錄。 【題目】 1.害怕當眾講話。 2.在人面前臉紅、很難受。 3.我不能在別人注目下做事。 4.夢見和別人交談時出丑。 5.討厭別人議論自己。 6.回避任何以我為中心的事情。 7.怕在重要人物面前講話。 8.害怕聚會及一些社交活動。 9.看見陌生人我就不由自主地發抖、心慌。 10.回避和我不認識的人交談。 【評分標準】選a計1分,選b計2分,選c計3分,選d計4分,累計得總分。 【得分評價】 如果總分在1~9分之間,說明你沒患社交恐懼癥。 如果總分在10~24分之間,說明你已有輕度癥狀,不可任其發展。 如果總分在25~35分之間,說明你可能處在中度社交恐懼的邊緣,一定要就醫。 如果總分在36~40分之間,你可能是嚴重社交恐懼癥患者了,要盡快求助精神科醫生。 ★第二節人際交往的心理原則、需求與效應 人際交往的心理原則 盡管人際關系紛繁復雜,每個人的交往動機、要求和期望差別巨大,但仍然有共同的心理原則可言。心理學家從最一般的方面總結出了四條人際交往的心理原則,即交互原則、功利原則、自我價值保護原則和同步變化原則。 (一)交互原則 大量研究發現,人際關系的基礎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重視與相互支持。因此,社會心理學家指出:人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必須首先遵循交互原則。 古人言:“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際交往中,喜歡與厭惡、接近與疏遠是相互的。幾乎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地接納和喜歡另外一個人;被別人接納和喜歡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我們也要喜歡、承認和支持別人。一般地,喜歡我們的人,我們才會喜歡他們;愿意接近我們的人,我們才愿意接近他們;疏遠、厭惡我們的人,我們也會疏遠、厭惡他們。 為什么會存在這種交互原則呢?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每個人都有維護自身心理平衡的本能傾向,都要求人際關系保持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和適當性,并力圖根據這種適當性、合理性解釋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在這種本能傾向的作用下,當他人做出友好姿態以示接納和支持我們時,我們會覺得“應該”對別人報以相應的回答,進而產生一種心理壓力,迫使我們對他人也做出相應友好姿態。否則,自己以某種觀念為基礎的心理平衡被破壞,我們就會感到不安。 (二)功利原則 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交往,除了交互原則,更多的時候我們需要保持人際交往的平等性,即把握功利原則。此處的功利包括金錢、財物、服務,更包含著情感、尊重等。換句話說,人們都希望交往有所值,例如希望在人際交往中獲得支持、關心、幫助、感情依托等。那些對自己來說是值得的,或是得大于失的人際關系,我們就傾向于建立和維持;無所得的人際交往、不值得的人際關系,我們就傾向于逃避、疏遠或終止,否則我們無法保持心理平衡。 (三)自我價值保護原則 大量的社會心理學研究證明,每個人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面都存在一種防止自我價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傾向。這種傾向反映在人際交往中,就形成了自我價值保護的原則。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應該充分注意這一點,正確理解他人。 (四)同步變化原則 越來越喜歡我們的人,我們也會越來越喜歡他們;越來越不喜歡我們的人,我們也會越來越討厭他們。我們對別人的喜歡不僅僅決定于別人喜歡我們的量,而且還決定于別人喜歡我們的水平的變化與性質。這就是人際交往同步變化原則,也被稱為人際吸引水平增減原則。 用通俗、具體的語言來講,人際交往可以有八條一般的心理原則: (一)平等原則 交往中,彼此在人格上平等,互惠互利,因此要平等相待,不可盛氣凌人。 (二)誠信原則 “誠”是人際交往的根本,自古以來一向受到人們的崇尚。以誠待人,才會贏得別人的真誠相待。世故圓滑、爾虞我詐,永遠不會有真誠的朋友。 不要輕易做出許諾,一旦做出了,就應認真履行。倘若言而無信,不僅得不到真正的友誼,還可能眾叛親離。 (三)寬以待人原則 交往中,不可嚴以對人、寬以對己,這樣有悖公平,只會導致對方反感。只有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方能贏得對方敬重。 (四)距離美原則 人際交往中,雙方要保持適度距離,不要過于親近。人際關系本質上是人際心理關系,而每個人都需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自衛距離。過于親近會引起對方的不安全感,影響雙方關系。 (五)自尊自愛原則 人際交往中要自尊自愛,不要熱衷于接受他人的饋贈。好朋友誠心誠意地相互贈送一些小禮物,利于聯絡感情、增進友誼,是很正常的。可對于交往不深的人的禮物,尤其是異性間的饋贈,最好謝絕,不可來者不拒,否則可能受制于人。 (六)虛心原則 要虛心聽取真正朋友的忠告,不要諱疾忌醫。你也可以在充分尊重對方人格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見解供其參考,不要遇事好為人師。 (七)大度原則 再好的朋友之間也難免會產生一些小誤會,這種情況下要設身處地,多替對方考慮。即使錯在對方,也不要不依不饒,應該大度地諒解對方,這樣才能有持久的友誼。 (八)戒驕戒躁原則 人際交往要戒驕戒躁。即使你的身份地位發生了變化,高于對方,也不能擺出一副了不起的架勢,對老朋友尤其忌諱。 人際交往的心理需求 馬斯洛曾經指出:人類有五大類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看上去,這里似乎沒有交往需要的位置。可仔細想想,哪一種需要離得開人際交往呢?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涉及的物質資料(如食物、住房)的取得離不開人際關系:生理需要中性的需要涉及男性女性的交往;安全感也離不開他人,恐懼而缺乏安全感的人有企盼同類群體的傾向;個體的歸屬就是個體對另一個體或群體的某種依屬關系,這種關系只能是交往的產物;愛的感情——不論是愛誰和被誰愛——同樣是與人交往的產物;對他人的尊重只能在交往中產生,自尊也不可能在人際交往之外形成;自我實現無非是個人潛能的發揮和事業的成功,而發揮和成功的舞臺是人際交往之社會。 上述每一種需要的滿足都離不開人際交往。交往活動伴隨人的一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缺乏或被剝奪了正常的交往活動,個體就會出現消極情緒反應和心理紊亂,久之便導致心身疾病。因此,人際交往是維持人的正常心理、生理健康的必要因素。 心理學家研究認為,人際交往的心理需求可以分為三個方面:本能、自我肯定的需要和合群需要。 (一)本能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交往需要的是在個體發展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是一種通過遺傳直接傳遞給后代的本能。這恐怕得從人類的祖先古猿說起。他們的個體自我保護能力很低,在危機四伏的自然界中,必須采取集體行動,依靠大家的力量來抵御外敵的侵害、保持種族的繁衍。經過漫長的進化和演變過程,古猿逐漸形成了群居習性,并遺傳給后代。 大量的研究表明,人類個體早期的社會性交往是以后適應社會生活的基礎,也是個體的個性發展的基礎。人類個體最早形成的社會性交往是嬰兒和母親的交往:嬰兒一出生就需要周圍環境能為其提供溫暖、舒適、食物和安全,以保證其健康成長;通常母親能為其提供這些需要,于是嬰兒與母親進行了積極交往和情感聯系。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嬰兒通過和母親的積極交往,學會和形成了團結、同情、關心、幫助他人、與人分享、合作、謙讓、尊敬長輩、文明禮貌等大量的社會行為規范和許多良好的社會行為,習得了最初的社會交往技能,如學會了如何參與交往、發動交往、維持交往和解決交往中的沖突和矛盾等,并積累了社會交往經驗。因此可以說,母嬰關系是諸多其他社會關系形成的基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嬰兒以后人際關系的形成和質量。 人類天生就有與別人共處、與別人交往的本能需要;只有在與別人的正常交往中,保持一定的情感聯系、形成親密的人際關系,人才會有安全感;人類的這種本能需要影響和制約著個體的健康成長和發展。 (二)自我肯定需要 隨著自身生理方面的成熟、對周圍環境的認識加深,嬰兒逐漸能夠區分開自己與周圍環境的關系、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也就產生了自我意識。但個體對自己真正的了解,還必須依賴于與他人的交往。 20世紀初的社會學家發現,個體的自我認識開始于認識別人的評價。個體可以從別人對待自己的評價、態度、行為方式之中了解自己、界定自己,形成相應的自我概念。例如,如果一個孩子被他的父母所鐘愛、被老師所重視、被朋友所喜歡和尊重,那么他就一定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具有某些令人喜愛的品質的人;如果個體從出生起就沒有接觸人類社會、沒有與人正常交往的機會,那么他的自我概念發展就會受到抑制,盡管其各方面的生理機能可能發展正常。個體的自我概念會引導個體塑造實際的自我。所以,在有效的社會人際交往中了解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我們就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確立在群體中的地位、樹立相應可行的奮斗目標。 一般地,我們不會滿足于只知道自己的一些品質或某些特征。心理學研究發現,個體總喜歡選擇一些心理上愿意接受的群體,將自己的態度、價值觀和行為等都與這些群體對照,并接受這些群體對自己的影響。這個過程離不開社會人際交往。比如,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的身高達到170厘米的時候,他一定還會產生同齡人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自己在同齡群體中是高還是矮等問題,而這必須和別人去交流才會獲得答案。與他人比較,不僅限于自己生活周圍的同齡人,我們有時也會與一些理想中的人進行比較,比如自己的父母、老師、英雄人物、青春偶像等,比較之后往往就會受到他們的影響。 與他人比較并不是最理想的了解自己的方法,因為別人不一定完全了解我們的內心世界,或者心存偏見,其評價也不一定正確、客觀、公平。過分依賴他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會形成不恰當的自我概念和不良的行為方式。正確的做法是,既要與別人相比以了解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和自己的獨特之處,同時又要與自己相比以看到自己的進步和發展。如此這般,我們才會更好地成長和發展。 (三)合群需要 個體的合群需要也是產生人際交往的心理需要之一。每一個人都具有合群需要,適當的人際交往是個體滿足自身合群需要的手段。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項實驗:將試驗對象分為高恐懼組和低恐懼組。在高恐懼組條件下,實驗對象被告知,他們將參加一項電擊實驗,電擊會很痛,但不會留下永久性傷害;在低恐懼組條件下,實驗對象被告知,電擊只是有些輕微的震動,不會有任何傷害性后果。然后,在被試等待接受電擊的時間里,研究者逐個詢問他們是愿意獨自等待還是想與其他人一起等待。結果發現,高恐懼組個體傾向于尋求與他人在一起、傾向于尋求他人伴同;低恐懼組個體的這種傾向沒有那么強烈。可見,與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何嘗不是如此。在漆黑的夜晚,當你一個人走在一條小路上時,你是不是很渴望有人來做伴呢?如果突然聽到人的說話聲,你是不是頓時覺得輕松了許多? 人際交往中的心理效應 生活中,我們每天都需要與人進行交流,每天都在形成著各種各樣的印象,可這些印象往往并不能反映客觀事實。為什么呢?是因為一些交往心理效應的作用。了解這些心理效應是有意義的:利用這些效應的積極作用,克服這些效應的消極作用,利于我們留給他人好印象,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一)首因效應 “首因”也可以說是第一印象,一般指人們初次交往接觸時各自對交往對象的直覺觀察和歸因判斷。人際交往中,首因效應對人們交往印象的形成起著決定作用。 初次見面時,對方的表情、體態、儀表、服裝、談吐、禮節等形成了我們對對方的第一印象。現實生活中,首因效應作用下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左右著我們對他人的日后看法。因為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變。初次印象是長期交往的基礎,是取信于人的出發點。 因此,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應該注意留給他人好的第一印象。如何做呢?首先,我們應該注意儀表,比如衣著要整潔、服飾搭配要和諧得體等;其次,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為此必須鍛煉和提高言談技能、掌握適當的社交禮儀。 (二)近因效應 首因效應一般在交往雙方還彼此生疏的階段特別重要,而隨著雙方了解的加深,近因效應就開始發揮它的作用了。近因效應是相對于首因效應而言的,是指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近、最新的認識占了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的評價,也稱為“新穎效應”。比如,你的一個平凡的老鄰居突然做了官,你就會一掃其平凡的印象,對其刮目相看。再比如,多年不見的朋友,在自己的腦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實就是臨別時的情景;一個朋友總是讓你生氣,可是談起生氣的原因,大概只能說上最近的兩三條;你的一個好朋友最近做了一件對不起你的事情,你提起他來就只記得他的壞處,完全忘了當初的好處……這一切都是近因效應的影響。 近因效應給了我們改變形象、彌補過錯、重新來過的機會。例如,兩個朋友因故“冷戰”一段時間后,一方主動向對方表示好感或歉意,往往會出乎意料地博得對方的好感,化解恩怨。 (三)暈輪效應 所謂暈輪效應,正如本書前文所提及的,是指我們在評價他人的時候,常喜歡從其某一點特征出發來得出或好或壞的全部印象,就像光環一樣,從一個中心點逐漸向外擴散成為一個越來越大的圓圈,因此有時也稱光環效應。暈輪效應對人際交往有很大的影響。多數情況下,暈輪效應常使人出現“以偏概全”、“愛屋及烏”的錯誤,影響理性人際關系的確立。話說回來,暈輪效應可以增加個體的吸引力而助其獲得某種成功,這或許是有利的一面。 為了防備暈輪效應的不利影響,我們要善于傾聽和接受他人的意見,盡量避免感情用事,全面評價他人,理性和人交往。如果想利用暈輪效應的有利面,我們在與人交往時應采用先入為主的策略,全面展示自己的優點、掩飾缺點,以留給他人盡量完美的印象。 (四)刻板效應 我們在評判他人時,往往喜歡把他看成是某一類人中的一員,而很容易認為他具有這一類人所具有的共同特征,這就是刻板效應。比如,北方人常被認為性情豪爽、膽大正直;南方人常被認為聰明伶俐、隨機應變;商人常被認為奸詐,所謂“無奸不商”…… 刻板效應在人際交往中既有積極作用,又有消極作用:積極作用在于它簡化了我們的認識過程,因為當我們知道某類人的特征時,就比較容易推斷這類人中的個體的特征,盡管有時候有所偏頗;消極作用,常使人以點代面、固執待人,使人產生認識上的錯覺,比如種族偏見、民族偏見、性別偏見等就是刻板效應下的產物。 (五)定勢效應 定勢效應也稱心理定勢效應。心理定勢,是指人們在認知活動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識經驗來看待當前事物的一種心理傾向。或許你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農夫丟失了一把斧頭,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的。于是他觀察鄰居的兒子的言行舉止,沒有一點不像偷斧頭的賊。后來農夫在深山里找到了丟失的斧頭,再看鄰居的兒子,怎么也不像一個賊了。這個農夫就是受了心理定勢效應的左右。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