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十七章 家庭中的心理學(1)-《做自己的心理醫生大全集》


    第(2/3)頁

    (八)幫助孩子交朋友

    好的朋友對孩子的價值觀與自我形象會產生良好的影響。因此,父母應該積極幫助孩子結交真正對其健康發展有積極作用的朋友。

    當孩子有找朋友的意識時,父母可以有意安排一些比較適合的集體活動,為孩子的好朋友們敞開大門。通過這些集體活動,家長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觀察孩子的社交能力,總體上了解孩子的個性。當孩子不慎交上不適合的小朋友的時候,家長最好給予適時的干預。

    (九)直呼其名

    名字里蘊藏著人的自我意識。直呼孩子的名字,而不是整天“寶寶、寶貝”的叫,會增強孩子的自我意識和自信心。那些自信心很強的孩子往往都會直呼朋友的姓名,甚至成年人的名字或頭銜。這是因為他們本身的自信心在鼓勵他們更加直接地與他人交流。

    (十)不要輕易給孩子定性

    兒童的個性是發展著的個性,并沒有定型。因此,父母隨意給孩子定性是不正確的,會傷害和誤導孩子。比如說孩子偶爾膽小一次,有的父母就時常提起,慢慢地給孩子貼上了“膽小”的標簽。久之,孩子也覺得自己天生膽小,常常拿它來當做失敗和退縮的借口。

    父母要多為孩子創造機會,積極鼓勵孩子,幫助孩子勇敢地嘗試。當孩子有過幾次成功體驗之后,就會恍悟:原來我并不膽小。逐漸地,膽小的標簽就會被揭去,而被自信所取代。

    克服兒童“學??謶职Y”

    案例一:活潑好動的小明樣樣討人喜歡,就是經常逃學。父母為此傷透了腦筋。訓斥、哄騙甚至打罵,都不起作用。一到上學時間,小明要么頭暈,要么肚子疼,只要答應不送他去上學,他的病一下子就好了。即使被迫去上學,他也經常逃學去玩耍。

    案例二:小華剛入小學時天真活潑,認真好學,家長沒有過多操心。后來,為了讓他有個更好的學習環境,家長把他送到了一所重點小學,以為孩子會更加好學,成績會更好。可結果恰恰相反,過去小華回到家里總是自覺地先做完作業,然后才去玩,可現在常常望著作業發呆;過去回到家里總是滔滔不絕地與父母講同學、老師和學校的各種趣事,而現在變得沉默寡言。學習成績逐漸下降,小華對上學的恐懼也逐漸增強,于是經常逃學、生病,讓家長十分苦惱。

    上述兩個例子中,孩子的問題就在于“學??謶职Y”。

    學??謶职Y是兒童恐懼癥中的一種,主要表現是:害怕上學,害怕參加考試。如果強迫學校恐懼癥兒童去上學,他們會產生焦慮情緒和焦慮性身體不適,如面色蒼白、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腹痛嘔吐、便急尿頻等;如果同意他們暫時在家休息,焦慮情緒和不適癥狀很快就會得到緩解。孩子怕上學,可又深知不上學不行,于是內心產生了解不開的矛盾,很容易表現出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腹痛嘔吐、便急尿頻等身體不適癥狀。如果此時家長把孩子當成病人,會使孩子形成習慣反應,同時會給孩子“有病”的消極心理暗示,逐漸形成虛弱自我意識,易使孩子失去自信,不利于他們心理的健康成長。

    引起學校恐懼癥的原因很多,既有內因也有外因。內因主要在于孩子的性格缺陷,如膽小多疑、過于謹慎敏感等。外因有二:一、家長的溺愛,致使孩子獨立性差,難以適應學校生活;二、家長、老師對孩子期望過高,超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而逐漸使其形成焦慮、自卑等心理問題,因而害怕學校、不想上學。

    家長在確定孩子患上學??謶职Y后,就應幫助孩子重塑自信,讓孩子確信自己沒病,是個十分健康的孩子。要積極幫助孩子克服學校恐懼癥,但不可操之過急,要循序漸進,可按孩子的恐懼程度由輕到重實施以下步驟:

    首先,請同學或請老師來家里輔導孩子。

    其次,家長先陪孩子在教室學習,然后讓孩子自己在教室學習,逐漸讓他在教室和幾個同伴一起學習。

    再次,讓孩子在教室由老師單獨輔導,或在教室和幾個同伴一起聽老師輔導。

    最后,讓孩子在教室正常上課。

    具體糾正步驟可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做出相應調整。

    兒童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是個人在真實或臆想的群體輿論壓力下,在認識和行動上不由自主地和大多數人趨于一致的心理現象。人們常說的“入鄉隨俗”、“隨大流”、“人云亦云”等便是從眾心理的寫照。

    大多數人都具有從眾心理。不同的從眾心理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據此可把從眾心理分為積極型和消極型兩類:積極型從眾心理能夠推動人們對事物的積極認識,消極型從眾心理則起到阻礙作用。

    根據心理學研究,兒童從七歲至青春期最容易從眾。因為,這個時期兒童的受暗示性和模仿性最強烈。因此,在某一群體中的兒童很容易受到多數人的意見或行為的影響而盲目跟從。然而,由于兒童年齡小,知識和社會經驗都比較缺乏,尚不具備正確的認知能力,因而分辨不出外界影響是否健康,往往會養成不良的思想和行為習慣。比如,不少高年級學生在學習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的作風時,把“哥兒們”的惡劣作風也帶進校園。他們今天你請我一個面包,明天我請你一瓶可樂,甚至聚在一起喝酒行令,類似這種事情時有發生。

    所以,把握好兒童的從眾心理,揚長避短加以運用,發揮其積極作用、消除其消極影響,意義重大。

    (一)培養團結向上的健康集體,促進兒童產生積極從眾心理

    在一個兒童班集體或群體中,大家意見多數一致時,個人就很容易從眾??梢岳脙和倪@種從眾心理特點,加強對集體的教育與培養,促進兒童產生積極的從眾心理。

    1.立健康向上的集體。健康向上的集體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最容易使個人克服壞思想和壞習慣。建立了健康向上的集體后,教師就可以通過集體去影響學生,使他們產生積極的從眾心理,從而去模仿、接受、采納正確的思想行為,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馬卡連柯稱這種教育方法為“平行教育作用”。

    2.助少數后進兒童進步。利用兒童的從眾心理,可以引導小部分后進生與集體先進成員進行比較,幫助他們發現自己與先進成員的差距,激起他們的積極從眾心理,達到促使其進步的目的。比如,少數小學生書寫很不工整、規范,自己通常覺察不到,如果老師請他們觀摩全班學生的作業,他就會了解其中的差距,從而積極從眾,改進書寫。

    (二)消除不良因素,矯正兒童的消極從眾心理

    不良的環境因素容易催生兒童的消極從眾心理,因此應及早消除不良環境因素,使學生無眾可從。另外,如果兒童有較強的獨立自主性,也不容易產生消極從眾心理。應主要采取下面兩種措施:

    1.槍打出頭鳥”。在一個小班集體中,總會有幾個搗蛋生,成為搗亂的“出頭鳥”,很容易號召一幫學生一同違反班規校律。此時應該把力量放在教育幾個“出頭鳥”上,給他們小官銜,鼓勵他們帶好頭,其他學生也會跟著學乖。

    2.養兒童的獨立自主性。沒有獨立自主性,兒童就容易盲目從眾。比如上課提問的時候,如果前面幾位學生給出了同樣的答案,其他被提問的同學即使不這樣認為,也會做同樣的回答。其實呢,這樣的答案是錯誤的。家長和老師都應該積極培養兒童的獨立自主性。

    糾正兒童過度逆反心理

    兒童的逆反心理是一種正?,F象,是兩代人之間某些不同觀念碰撞的正常的心理過程。一般地,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有兩個逆反期:第一個逆反期是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此時由于兒童自我意識和說話、運動及認知能力的發展,非常想自己嘗試做一些小工作,可父母卻不放心,限制孩子的這種愿望,故而孩子產生逆反;第二個逆反期是在青春期前后,此時孩子的逆反心理比第一逆反期更為強烈。有逆反情緒的孩子,通常表現為:頻繁地大發脾氣;與父母過度爭吵;明顯地對抗和拒絕大人的要求和原則;自己犯錯或行為不當,卻責怪他人;頻繁發怒和怨恨他人等不合作、對抗與敵視的行為。孩子的逆反行為在家里和學校表現得尤其明顯。

    (一)父母的哪些行為會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

    父母的下述教育方法往往會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

    1.孩子過于嚴厲。

    有些父母仍推崇“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的教育思想,時不時地諷刺、挖苦孩子,甚至動手打孩子,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導致的結果是要么使孩子變得怯懦,要么變得十分叛逆。

    家長應該多理解、尊重孩子,把他們當成一個開始有獨立意識的小伙伴,有事商量著來辦,平等相待、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以情動人。

    2.高的期望。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切,可以理解,但是不可盲目。許多父母為了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出人頭地,往往不考慮孩子的喜好與能力,強迫孩子學這學那,硬讓他們去做他們一時還難以做到的事情,結果給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負擔,而且很容易引起孩子強烈的逆反心理,使其正常的才能也得不到發揮。

    家長的要求與期望不可過高,應該比孩子的實際能力略高一點,讓他們經過努力能夠達成。這樣,孩子不僅不會感到有心理重擔,而且能夠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

    3.訓孩子喋喋不休。

    有些家長教訓孩子的時候喜歡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惟恐孩子聽不見他們的話。結果,家長嘮叨促成了孩子的逆反,即使孩子知道家長說得有理,也極不愿意聽,而且偏會反著做。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應該簡單明了、要言不煩,留給他們理解和調整情緒的時間,這樣他們就相對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見。

    4.抑孩子的好奇心。

    對于正在成長的孩子來說,世界充滿了神奇。但有的父母不理解孩子的好奇心理,認為孩子在胡鬧,甚至通過打罵來壓制孩子。孩子的逆反情緒就會逐漸高漲起來。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去探索,認真對待孩子的問題。這樣不僅不會使孩子逆反,還會使孩子變得越來越聰明。

    不管是第一期還是第二期的逆反,家長首先應該理解孩子,真正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和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一味地打壓、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孩子是不行的,可能產生兩種不良后果:遇事唯唯諾諾,或是執拗任性、胡作非為。

    (二)如何糾正孩子的過度逆反心理

    除了注意避免以上四點教育誤區外,家長還應該做出以下努力,來糾正孩子的過度逆反心理:

    1.定合理的、與孩子年齡相適應的限制,并堅持下去;

    2.孩子沖突時要冷靜,不要使沖突加劇,可以暫?;虺闀r間出去;

    3.體育鍛煉等來舒緩你的緊張情緒,避免向孩子發脾氣;

    4.旦孩子表現出合作與變通時,要給予他正面的表揚和鼓勵;

    5.求與孩子老師的合作;

    6.要時可以尋求兒科醫生和心理學家的幫助。

    如何應對孩子的“心理斷乳期”

    當孩子進入了青春期,你就會發現,“變”成了其顯著特點。隨著孩子的快速發育,不僅生理上在變,心理上也是變化劇烈。家長會發現,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孩子不聽話了,而且專門與父母對著干,像變了個人似的。你要他這樣,他偏要那樣;家長多說他兩句,他要么不理睬,要么就喊煩。孩子的這種逆反心理是其進入心理學上所謂“心理斷乳期”的正常反應。

    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尤其是第二性征性別特征的出現,以及社會活動增多和知識面擴大,孩子的心理活動也逐漸復雜,自我意識覺醒,獨立活動的愿望變得越來越強烈。但由于缺乏生活經驗,不能正確理解自尊,只是強烈要求別人把他們看做成人。如果這時家長還把他們當孩子來看待,他們就覺得家長不尊重他們,就會產生厭煩和反抗心理,做出對立行為。雖然他們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性有所發展,但自我控制能力還比較差,因此常會無意識地犯錯誤。他們喜歡懷疑別人,其實沒有依據;喜歡批評別人,但很容易走極端;喜歡發表見解,卻又條理不清;喜歡與人爭論,卻又論據不足。

    “心理斷乳”的真正意義是擺脫對父母的孩子式依戀,走上精神的成熟與獨立,也是一個人的社會化過程。因此,父母在這一時期應該把愛孩子的重點放在幫助他們完成從孩子到成人的轉變上。只滿足于表面上了解孩子是不夠的,家長必須學習一些心理學的知識,了解“心理斷乳期”的實質,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心理斷乳期”。

    1.于孩子消極的青春期逆反心理,家長應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從行為和心理上進行引導,教育的方式要多樣化。應該采用平等對話的方式,讓他把心里話說出來,然后家長把自己的觀點、經歷講給他聽,讓孩子自己進行比較。

    2.理解信任孩子。家長要與他們建立一種親密的、平等的朋友關系,要相信孩子有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充分利用孩子的“小大人”想法,針對家里的一些事情征求、聽取孩子的意見;要盡可能支持他們,尤其在他們遇到困難、失敗的時候,幫助他們分析事物、明辨是非,然后鼓勵他們自己去正確處理。

    3.要做出表率。在孩子遇到困難和失敗時,應多給予鼓勵和安慰;孩子有了成績,要及時給予表揚;家長自己有缺點和錯誤,應勇于承認,立刻改正,為孩子做出表率,使孩子從中得到啟迪。

    4.長應盡量避免與孩子正面沖突。在孩子發火時,家長應保持冷靜。爭論激烈時,家長應轉移話題或采取冷處理方式,以免孩子萌發對立情緒,使逆反心理更強烈。但家長不能過于遷就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和不良的行為,以防孩子以后總是用反抗的方式來要挾父母,達到自己的目的。孩子平靜下來之后,在適當的時候,家長應心平氣和地指出孩子的錯誤和不當之處,使孩子積極克服愛沖動的毛病。對于比較嚴重的反抗行為,家長可以采取獎賞訓練的方法,強化孩子的順從行為。

    5.勵孩子多參加有益于身心的集體活動。通過集體活動,孩子可以廣交朋友,豐富、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發展“自我”意識,正確、客觀地評價自己,有利于培養活潑開朗的性格、真誠待人的品德,利于順利度過心理斷乳期。

    家庭教育與中學生心理健康

    中學生正經歷身心巨變,與家庭之間的關系也發生著微妙的變化。曾幾何時,家庭是自己溫馨的樂園和安全的城堡,可是現在卻成了家長的嘮叨、管教、干預、限制等等構成的“監牢”。中學生們于是不停地抗爭,總是想逃出“監牢”,劃出屬于自己的小天地,為了達此目的甚至離家出走。究其原因,青少年逆反心理嚴重,于是兒童時期教育不當產生的問題在青少年時期就爆發式地表現出來。另外,青少年過渡到成年期,在追求獨立與建立自我的過程中,常會發生各種特殊的適應困難。

    中學階段是人身心急劇發展變化的時期,也是人一生最關鍵、最富有特色的時期。如何度過人生路途的“黃金時期”,是擺在每個家庭、每位中學生面前的重要課題。

    那么,中學階段家庭教育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究竟是怎么樣的呢?根據一項針對高中生的調查,學生們認為對自己成長影響較大的前三位因素是:一、父母的影響;二、社會現實的影響;三、學校和老師的影響。可見家庭教育對中學生成長的影響是十分關鍵的。

    (一)父母教養方式與中學生心理健康

    調查研究證實,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子女的心理素質、生活習慣、學習行為、各項能力等的發展有直接影響,是影響其心理健康和人生成就的重要因素。

    王極盛教授根據調查指出,家長對子女的教養方式可以分為四種類型:

    1.解民主型

    對孩子從小到大沒有打罵,能理性地指導孩子成長,在做人上要求孩子做一個正直有用的人。學習上,對孩子要求不怎么多,只需盡力,不施壓力,不要求孩子必須考多少分。為了給孩子創造好的學習環境,有的家長自己不看電視、少說話。

    2.分保護型

    什么事情都由父母代勞,幫助孩子解決一切問題,即溺愛型。家庭溺愛會熄滅孩子的創造欲望,處處需要別人指點與幫助,智力發展受限,使孩子的心理得不到正常、積極、自由的發展,從而懦弱、依賴與無能。

    3.厲懲罰型

    教育孩子態度生硬、言語粗魯、方法簡單,強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與認識,常挖苦責備,甚至打罵孩子,損傷孩子的自尊心。此種教育方式較以前有所減少,但仍然存在,會使孩子的心理自卑、性格壓抑,遇事唯唯諾諾,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影響孩子健康人格的發展,同時可能使孩子像父母一樣粗魯、冷酷,不能和他人和睦相處。

    4.分干涉型

    過分限制孩子的言行,逼迫孩子按父母的想法和意愿去活動,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從而使孩子缺乏獨立思維,做事沒主意,人云亦云,心理得不到健康發展。

    (二)家庭價值觀念與中學生心理健康

    人的行為受其價值觀念的影響。重視教育的父母不僅會身體力行做對孩子有益處的事,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也會灌輸教育重要的價值觀念。孩子的學業進步受到父母的重視,孩子學習的興趣自然會增加。他們喜歡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攻克難題的喜悅、獲得知識的滿足,在學校的各種活動中也都能積極主動、興致勃勃,感到學習活動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因此,這種家庭教育下的學生通常學習成績優良,心理素質也比較好。

    然而,一部分家長對孩子讀書缺乏家教,只忙于自己賺錢,對教育價值的判斷采取了功利主義的態度。另外,還有一些家長對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等問題缺乏全面認識,牢騷不滿,影響了孩子對學校生活的興趣,使孩子產生了厭學、彷徨、無奈、痛苦等心理問題。

    (三)父母的期望與中學生心理健康

    研究發現,孩子能力的發展、學業成就高低與父母的期望值成正比。父母對子女要求或期望越高,同時在子女成功時給予鼓勵、失敗時給予懲罰,則子女的進步動機就越強烈,成就越高,反之則較低。

    根據上面提及的調查,中學生學習動力有這樣的分布:社會競爭激烈,個人要爭取一個理想的工作占55.48%;不辜負父母的期望占15.24%;同學間的升學競爭很激烈占12.8%;為了祖國的富強與社會的發展占10.36%;改善家庭生活的現狀,報答含辛茹苦的父母占6%。

    可見,學生的學習動力及對自己的期望值與社會和家庭對他的期望值密切相關。

    但期望值不可過高,否則孩子會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甚至產生焦慮癥,尤其是考試焦慮癥。如果父母對子女的發展限度、能力大小及興趣不十分了解,卻有很強的虛榮心,就容易對子女寄予超出其能力限度的期望,形成子女的心理壓力和焦慮。如果學校的領導和教師僅把眼睛盯在學生的考分上,一心想讓學生在考試中拔尖揚名,則學生的焦慮心理將更為嚴重。據1998年的一項調查,中學生心理緊張的原因,來自父母方面的占43.6%(其中被父母錯怪、誤解的占15.1%,父母感情不和占12.1%,受父母打罵訓斥占7.3%,父母抽煙占2.1%,父母要求過高的占2.4%,被父母強迫做某事的占1.9%,被父母批評占1.9%),來自學習上的占11.3%(其中考試成績不好的占8.8%,作業太多占1.5%,家庭學習環境不好的占有1%),來自家里其他成員的占8.7%。

    父母應全面衡量子女的能力,給予適當的期望,并根據期望采取積極的教育方式,將更有利于孩子的學習和身心發展。

    (四)家庭素質教育不可忽視

    著名心理學家丹尼什把孩子的成長生動地比喻為一棵樹的生長:心理就像樹根一樣,雖然看不見,但卻非常重要;看不見的部分關系著一棵樹的高大強壯,關系著一個人的生存發展。他指出,樹根的成長期是五年到十五年,十五年后才是樹干與樹葉的成長;一個孩子心理建設的重要成長期也是在人生的頭十五年。在生命最初的年頭便學會自我約束、不自私、做好人,將會使孩子的一生充滿人性的光彩。

    我國目前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三成以上屬于溺愛型,也就是說至少有三成以上的孩子的心理可能得不到健康發展。父母們必須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實現學校素質教育與家庭素質教育的同步進行。如果我們的家庭教育觀念不向素質教育轉變,那么我們的下一代在心理承受能力、學習能力、生活能力、工作能力方面都會存在嚴重問題。

    家庭心理教育應從“負兩歲”開始

    我國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堪憂。近年對全國22個城市、24000名4~16歲兒童的調查表明,心理問題發生率為10.2%~14%。據此估計,我國3.67億未成年人中,有心理健康問題者達4~5千萬人。上海的調查顯示:中小學生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占21.6%~32%,突出表現為人際關系、情緒穩定性和學習適應等問題;78%的6~12歲的孩子不開心;14~16歲的學生抑郁癥患病率為4.7%。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妨礙他們自身成長,增加教育的難度,而且影響其未來子女即再下一代國民素質的提高,還可能引發惡性事件,給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不幸、不和諧、不安定因素。

    家庭心理教育對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因此,要保證孩子的心理健康,首先要保證其父母的心理健康才行。心理健康教育應該首先從成年人開始,然后才是未成年人;首先從父母著手,優化子女先天因素和家庭教育,然后學校和社會才能有效介入。這正是“家庭心理教育從‘負兩歲’開始”的含義所在。

    (一)優化先天遺傳因素

    研究證明,心理異常與先天遺傳因素相關,比如躁狂抑郁癥與遺傳因素有關,焦慮癥與強迫癥在患者親屬中發病較多等。因此,預防兒童心理異常應該從源頭抓起:青年男女從擇偶開始就要具有優生優育的觀念和知識,以盡量減少未來子女心理異常的不良先天因素。

    1.極進行遺傳咨詢。青年男女擇偶和懷孕前應積極進行咨詢。擇偶咨詢、孕前咨詢、孕早期咨詢等以預防性優生為目的,幫助當事人了解男女雙方及先輩是否患有心理、精神疾病,以便對是否適合結婚生育做出決策。

    2.極參加婚檢?;榍吧硇慕】禉z查是預防先天性生理心理疾病的重要措施。目前雖然婚檢自愿,但建議人們結婚前積極參加。相關社會機構和團體應該行動,大力宣傳有關科學知識,使更多的未婚夫妻自愿進行婚檢,對遺傳性心理疾病患者和有家史者及時治療。另外,建議對自動做婚前體檢和心理健康測量的未婚夫妻給以適當形式的鼓勵。

    3.好受孕準備。結婚之后,應在做好物質準備和心理準備之后,選擇最好的時機進行生育。

    4.意孕期心理保健。研究發現,孕婦的心理健康狀況直接影響胎兒身心發育。影響孕婦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孕婦的年齡、職業、學歷、嗜好、孕次、妊娠月份數、早產史、病史、服藥史、家庭史,配偶的職業、嗜好、生活習慣,以及生活環境、心理氛圍等。孕婦情緒不穩定、分娩態度消極和較少的社會支持等狀況會降低其心理健康水平,使胎兒“內生活環境”產生不良變化,嚴重干擾胎兒生長,導致先天畸形或出生后發生心理障礙。因此,孕婦應特別注意孕期心理保健,積極進行心理健康狀況檢測,有針對性地接受心理保健指導,保持最佳心理狀態。

    (二)改善出生環境

    醫院和其他相關機構應加強臨產孕婦的心理護理,幫助解決恐懼、焦慮等生育心理問題。美化生育環境、盡量滿足孕婦的心理需求,可以使孕婦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形成最佳臨產身心狀態。另外,要注意布置好新生兒呱呱墜地時的外界環境,因為新生兒脆弱的神經系統易受其微妙影響。要改善產房和育嬰室環境,使嬰兒一出生就與父母進行情感交流,感受周圍人們的關愛。新生兒父母要注意改善家居條件,使產婦和新生兒出院后能在家中舒適地生活。

    (三)提高素質,改善家庭教育環境、觀念和方式

    家庭教育是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后天因素。家庭人際關系不和諧、家庭成員有不良嗜好或反社會行為、夫妻離異等狀況,都會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發展受阻。違法犯罪青少年大多數出自不和睦家庭和單親家庭。家庭教育觀念和方式的偏差(如過分寵愛、過分放縱、過多干預、過高期望),教育內容的偏頗(如重智輕德、重技藝輕習慣),也導致兒童心理障礙。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阳县| 旬阳县| 衡阳市| 东明县| 张家界市| 浦县| 鲁山县| 新民市| 马公市| 定安县| 乐平市| 齐河县| 罗源县| 林甸县| 志丹县| 桃源县| 松原市| 桐梓县| 马边| 雅江县| 体育| 赤壁市| 阜新市| 天等县| 新乐市| 沅陵县| 阿克| 宿迁市| 六枝特区| 珲春市| 荣昌县| 花莲市| 额尔古纳市| 虎林市| 阿拉善盟| 宁海县| 闽侯县| 政和县| 金华市| 巴东县| 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