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音”說: 荊慕瑤,和溫婉的外表不同,她喜歡速度,喜歡搖滾,喜歡清晰準確的表達、喜歡把一件事做得更有力度。人們可能在《新聞夜話》《論道》《22度觀察》《e世界》《長安街》等很多節目中熟悉了她,作為職業說話人,她分享的不僅僅是采訪,更是交流中讓我們達到目的的小技巧…… 今天說點兒采訪。因為這么多年來,將近十幾年的時間一直在采訪,我做采訪做得還真是有點兒經驗和心得。當然,我說的這個采訪不是你在電視上看到過的那種,拿個話筒說說您的感想是什么,您幸福嗎,在我們業內看來,這都不是采訪。 采訪是什么?我們假定的前提是,他是一個社會上的強勢人物,有一些想對公眾隱瞞的東西。比如說他們是有權的、有錢的,他們可能有一些秘密,不希望公眾知道,而我們的采訪,我們的目的就是把這些內容挖出來,分享給公眾。 好的采訪當然是能在平常的氣氛當中,把這些東西挖到,把那些秘密分享給公眾,讓公眾最大限度地實現知情權。而有時候采訪就是讓被采訪者不太舒服的,比如說前幾年王志在《面對面》當中做過的那些采訪,有些人說怎么就是在秀你自己,你的體態、你的眼神、你的這些不著四六的問題,似乎像審犯人。其實我覺得采訪本身,可能就是一種秀,你會看到這種激烈的過程,但是更主要的還是在于得到內容。在中國,可能大家對于這種步步為營、步步緊逼的采訪還不太適應,但是這些采訪本身還是挺好玩的。 比如說我記得大概還在十幾年以前,我在中央電視臺做《新聞夜話》的時候,當時因為藥品不良反應的問題,采訪過國家藥監局的一位司長。因為藥品的不良反應藥監局知道,但他們只公布在自己的網站上,沒有分享給藥店,分享給廣大的老百姓,也沒有在媒體上做過分享,而我的任務就是要把這個問題揭露出來。 當時我前期做了很多的準備,所以在采訪當中基本上可以達到我說的那種步步為營的狀態。而這位司長也真的是在我們的鏡頭前有點兒下不來臺,沒有到面紅耳赤的程度,但起碼是出了一些汗。在采訪結束,節目播出之后,我給他打電話說,我把這個帶子給您,您是不是需要看看?因為這是我們常規性的一個禮貌性的詢問,而這位司長只回答了一句話說,不用了,我再也不想看了。所以你可以想見這件事情,對他還是有點兒小小的心理陰影的。 說到采訪,可能我說的這個例子,你會覺得這和我們普通人有什么樣的關系呢?但是我覺得生活當中有的時候還真的會用到那么一點點小的采訪技巧。比如說你跟朋友聊天的時候,你可能希望從他那兒獲取到一些信息,而這些信息他并沒有想告訴你,或者是他無意識中還沒有整理出來的,你和他的對話就是一個幫他整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最想說的一點就是要始終把握住你的目標。 我們生活當中有很多朋友,大家說他不靠譜,不著四六,就是因為他的話題在不停變換。比如他說昨天晚上我看了《誰是大歌神》,某某的演唱不錯。某某最近傳了什么緋聞,他的前任的前任是怎樣的,他順著這個話題會扯很遠。而你想知道的恐怕只是昨天晚上《誰是大歌神》的一些細節。那在這過程當中,要不停地提醒自己,我要的是什么。在這個過程當中,在他沒有意識到的過程當中,實際上你是得到了你想要的信息。 而第二點,還是邏輯。有個詞我提第三遍了,“步步為營”。這個詞實際上就是你的邏輯。在人和人之間,在你的思路當中,其實是有邏輯存在的。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我們說一個有條理的人,其實都是有邏輯的人。他可能不是在努力地踐行這個思維,但是在不自覺的潛意識當中,可能都會有這么一個思維,或者說整理自己思維的一個過程。帶著目標,有自己的邏輯,可能你在和你的朋友,甚至和你的老板聊天的過程當中,就能得到一些你想要的東西。 然后我要特別地提醒,尤其是女同胞,千萬不要讓別人覺得,怎么你說話如此的咄咄逼人。在交談過程當中,你的邏輯和目標是內化在你腦袋里的。而實際上出現在人面前的時候,你應該是非常柔和的。你需要提醒自己,一方面是你內在的東西,另一方面是你柔和的一種姿態。因為在我們這樣一個社會當中,一個女人給人的形象還是應該比較溫婉的,比較柔和的。所以,我也祝福你能用一種非常柔和的,不與人對抗的姿態,得到你想要得到的東西。 這就是我從工作到生活當中收獲的關于交流的小小技巧,希望對你有用,也希望我們大家以后繼續來分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