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在這個領域內,張豐掌握專利,卻不是最厲害的人。 有很多科學家已經將張豐的技術推陳出新,發現cas9有三種類型,并且對第二種研究得很深入。 張豐迫切需要重新尋回巔峰,發現一些讓世界震驚的科研成果。 《自然》的編委會可比《chemistry-biology》強得多,他們找的審稿人壓根沒有張豐,于是在張豐想辦法加快速度追趕楊舟的實驗進度之時,楊舟的論文已經出現在斯坦福大學科學家卡爾·迪賽羅斯的郵箱內。 迪賽羅斯是遺傳學方面的專家,差點獲得2020年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楊舟修改后的論文,恰好也是dna代碼,和迪賽羅斯聯系更緊密。 而cas9技術,只是在胡蘿卜上有所使用,楊舟的重點還是dna,于是編委會沒有邀請張豐審稿。 除了迪賽羅斯外,還有鑒定出蛋白chr2 (channelrhodopsin-2)的赫格曼; 甚至因為論文來自亞洲,編委會還挑選了一位亞洲科學家審稿。 這位亞洲人就是來自腳盆國京都大學的森和俊教授。 森和俊主要成就是檢出了內質網(er:endoplasmic reticulum)內存在的特有蛋白質,并獨自發現了這些蛋白質的修復機制。 編委會覺得這和楊舟使用的技術,導致高成功率應該有關。 編委會挑選的人理由非常充分,楊舟論文里重點在于基因代碼理論,這個理論和蛋白質也有關系,楊舟的研究給這些專家,也能夠帶給他們啟發。 甚至讓這些大牛也投身基因代碼研究領域。 這樣楊舟在學術界,就真的是開宗立派的祖師爺人物,《自然》最喜歡的就是這種論文。 因為,會有無數科學家引用這篇論文,進行自己的研究。 腳盆京都大學,森和俊從實驗室回到辦公室處理郵件,突然看到特別提醒的期刊郵箱發來了新郵件。 森和俊是多家期刊的特邀審稿人,當然他最看重的還是三大頂級期刊。 這次《自然》期刊邀請審稿,森和俊立刻放下手頭所有工作,專心審稿起來。 “竟然是華國的作者,清北大學這些年成果越來越多了啊。”森和俊看了看標題提綱感嘆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