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若是有朝廷背書,農具的推廣無疑會更快。 而且這種新農具的大面積推廣,各級行政衙司,肯定也會給出一定的優惠利民條款,如此百姓得利,對朝廷而言,提高生產效率,就能開墾更多的荒地,哪怕每個獨立的家族只多種一分地,偌大一個帝國,每年帶來的糧食增產,也是極為可觀的。 大夏立國數百年,在對權貴圈地擴張上,還是控制的十分嚴格的。權貴們的地,多是朝廷賜予,一旦發現有權貴豪富非法圈地,重則丟命,輕剛丟官罷爵罰產。大夏律法之嚴,幾可與七尋上輩子歷史上的大秦相媲。 在這種對土地政策的嚴控之下,除非遇上極為嚴重的天災,且當地衙門又救治不力,否則很會少會有大面積的流民流竄,各州百姓相對安居,這才是帝國強盛的根基。 可惜,能安居,卻未必能樂業。 生產力的低下,造成了農耕的艱難。 農民的日子,那是真的苦。 哪怕是因為臨山,遇上災年還能從山中討吃食,甚少有人因饑餓而死的晏家村,家有余糧余糧的人家也不多。 想想前世,種花家的農民,非但不用交農稅,國家為保證耕地,種地的農民還有各種農業補貼款,而且除了一些面積極小,不適合機械進地的自留地,百姓家種些自家吃用的蔬菜外,種糧的田地,幾乎全部是機械耕種。 七尋想想前世去過一次的祖籍老家,農村那一幢一幢整潔漂亮白墻灰瓦的徽式小別墅,就想,倘若有一天,大夏的百姓,也能過上那樣的日子,那這人間,該是多值得留戀的人間啊。 夢想太過遙遠,幾乎遙不可及,但從零開始,就不值得去努力了嗎? 七尋總想做些什么。 所以她想到農具,便會有種緊迫感。 她不是不清楚,單憑自己對一些生產工具的改進,也許能改變的并不多,真正能改善百姓生活的,是從上而下的利民政策,但這些不是她能左右的。 她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所以才會對豫王無視鏵式犁而感到失望。 她是發現了,大夏對農業生產的重視,無疑弱于對軍事的重視。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