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再就是用‘羽落術’配合使用。 “借用‘蜻蜓點水’的原理,就能讓觀測水球懸浮前進。” “熱氣球現在太打眼了,先用‘羽落術’配合,看一下使用效果吧。” 依舊是照著答案抄作業(yè)。 在水球脫手的片刻,迅速為其附加一道依照‘蜻蜓點水’釋放的‘羽落術’。 回過頭,看到水鏡上浮現的昏暗景象,亞羅精神不由一振。 “果然可行!” ‘蜻蜓點水’能夠將風阻轉換為向上的推力,這股推力又會與重力相互抵消一部分,剩余沒有完全抵消的力只會讓‘水球’前進的同時緩慢上升,終究是會維持在一個平衡點。 水球本身沒有受到太多外力的影響,自然就能拍攝出穩(wěn)定的景象。 “因為不能繼續(xù)調控外側的結構,水球會呈弧形上升,等到達波峰后又會環(huán)繞一小圈,然后繼續(xù)重復著繼續(xù)上升,這種走勢,有些像跌落飄零的樹葉。” “如果再調整一下角度,是不是就能讓‘觀測水球’環(huán)繞著查看周圍的情況?” 這種程度的修改并不難,亞羅很快就從之前設計‘羽落術’的方案中找到了合適的替代結構。 就是‘游龍身法’的變種結構,借助‘水球’初速度和‘羽落術’對阻力的偏轉效果,將重力和阻力轉換為向心力和偏轉力,從而形成造成環(huán)形擺動運動。 計算出理論上沒有什么錯誤后,亞羅便開始實際操作。 答案抄多了后,亞羅已經擁有了一定程度的肌肉記憶,不用再看墻壁上的圖紙,都已經能施展出‘水鏡術’中的‘標記水球’。 當然,這也和‘標記水球’的魔紋結構較為簡單有關,像完全在水鏡術,亞羅就還無法獨立用出。 “試試看新結構的使用效果。” 依舊是同樣的方式,先施法出‘標記小水球’,然后迅速為其附上‘羽落術’。 結果…… 啪! 幾滴水珠,在墻壁上緩緩滑落。 亞羅一拍腦袋:“差點忘了這里不是空地,還要考慮到木屋墻壁的阻礙!” “水球的初速度要加快,弧度也要加大,初速度加快了,在‘羽落術’的結構下就能更快的上升,弧度加大,才能繞開木屋的墻壁。” 修改了一些的參數后,亞羅再次釋放水球。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