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再等江來翻譯完這句話,臺下更是熱鬧。 不愿意相信中醫的,那不就是他們這些外國人嗎? 合著,到時候受傷的外國人等成為對照組?而華夏籍的傷者,得成為治療組? 不不不,他們什么時候受過這個委屈! 但林衍很快又繼續說話了,“除了服藥,對于患肢的功能康復,我也給孩子們做出了計劃。” 這個時候,臺下又開始認真聽了。 實際上,康復醫學是到20世紀中期才要出現的名次,也就是說,這個粗狂外科時代,雖有模糊的康復的意思,但是完全沒有康復的概念,或者說,這個時代的醫生們還沒認識到康復的重要性。 “或者說,我所做的一切,都算是康復治療。” “手術后的第1周內,以斷肢成活為主,我沒有介入。” “術后的第2~4周內,以促進血液循環,維持修復血管暢通與加速修復組織的傷口愈合為主,同時,對沒有制動的關節進行輔助運動,并且予以按摩治療。” “術后第5~8周,解除關節制動后,會輔導病人進行患肢的主動運動,主要用來控制水腫,防止關節僵硬與肌腱粘連。” “第8周以后,增加抗阻力運動與被動運動……” …… 這一切,林衍都是與江來討論過的,包括一些名詞,也是江來與他說清楚后他背了好久的,畢竟,中醫里頭,都不是這樣的說法。 為了讓老外能接受,也為了讓學西醫的這些華夏醫生能接受,他們可是細細推敲了很久。 如今,站在臺上一說,林衍也是從一開始的微微緊張,到后邊兒完全釋然,越說越熟練。江來的翻譯,甚至還有些沒跟上……讓他也是一陣無奈。 等林衍說完,也到了提問時間。不過,提問者寥寥無幾,要么沒有反應過來,要么是不知道怎么提問。 好一會兒,才有人提問,是一個洋人醫生。 “我想問的是,林醫生是根據什么,給出這樣的康復計劃呢?” “自是根據我華夏中醫數千年的傳承。”林衍回答的很理直氣壯,“《五十二病方》、《肘后救卒方》、《諸病源候論》等各項著作,加上我多年行醫的經驗,以及與江醫生的討論。” “也就是說,林醫生的治療是經過江醫生你的認證是嗎?”那名醫生隨后將矛頭對向了江來。 江來則是點頭,“當然,我會為我的病人負責,才會找林醫生制定術后的康復方案。”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