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林朝也不賣關(guān)子,輕咳兩聲后,便站起來向長安的方向遙遙拱手道:“前番主公奉天子詔令,只身北上,討平青州反賊,救黎民于水火。 如今討賊大業(yè)已初見成效,以北海太守孔文舉為首的青州名士,于前些時日上表天子,奏請封主公為建國封王。” 林朝這番話說得四平八穩(wěn),但下面卻立即炸開了鍋。 主公要稱王? 這個消息實在是太令人震驚了! 可震驚之余,眾人又開始在心中盤算了起來。 依漢代制度,諸侯王只是負(fù)責(zé)吃喝享樂,封國內(nèi)的政務(wù)皆由國相或者太守代理。就算是王,手中的權(quán)力也有限的緊,最多是個富貴閑人。 可如今的時局,劉備若是建國稱王,那必然與之前的諸侯王都大有不同,乃是真正的實權(quán)派王者。 而身為元從舊部的眾人,屁股下的位置自然也會往上挪挪。 畢竟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觀眼下徐州重臣,就算是身為群臣之首的林朝,如今也不過是秩千石的太尉府長史,僅有幾人位列秩二千石的郡守之位。 更有甚者,內(nèi)府五部侍郎才六百石而已。 所以當(dāng)林朝宣布此事時,在場眾人無不歡欣雀躍,面露喜色,畢竟沒有人嫌自己的官小。 當(dāng)然,也有清醒之人,比如吏部尚書荀諶就第一時間站了起來,開口問道:“長史以為此事如何?” 荀諶問的不是林朝對此事的態(tài)度,而是接下來咱們該怎么辦。 畢竟此事從林朝口中說出來的這一刻起,就代表事情已經(jīng)定了性,接下來便是如何實施。 是群臣一起上表推舉,還是由一些重臣上表就足夠了。 哪知林朝卻揣著明白裝糊涂,思索了片刻后,最終卻搖了搖頭道:“友若,咱們做臣子的,哪有資格妄議此事,再者主公并無鈞命,我等又豈能輕舉妄動。某今日就是要告訴諸位,關(guān)于孔文舉表請主公稱王之事,咱們還是莫要議論,專心任事即可。” 啥意思? 聽完林朝的話后,群臣一臉懵逼。 林子初是不贊成主公稱王? 就連荀諶也微微皺起了眉頭,滿臉不解之色。 不贊成你干脆什么都別說,為何卻把大家都召集了過來。 林子初,你葫蘆里到底賣的什么藥? 正在眾人疑惑間,荀彧卻站了起來,滿臉正色道:“林長史此言,某以為不妥?” 見到荀彧跳出來反對,林朝心中直呼好家伙。 原來郭嘉和賈詡的后手在這! “有何不妥?” 荀彧正色答道:“自天下論起,董賊造逆,主公興義兵以誅暴亂,輔翼王室,此誠為五霸之功也! 義士有存本之思,兆人懷感舊之哀。值此當(dāng)奉天子以從人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 我主如此大順、大略、大德,如何不能建國稱王?” 荀彧此番言論,雖然說不上是振聾發(fā)聵,但他渾身上下展現(xiàn)出的鋒芒,卻是與平時那個溫潤君子的形象大相徑庭,使眾人一陣側(cè)目。 再加上他說得的確有道理,所以當(dāng)即便有人站出來附和道:“長史,主公功高蓋世,足可建國稱王。荀府令之言有理,在下附議!” “在下附議!” “在下附議!” …… 直到最后,除了林朝和其余幾位尚書沒有表態(tài)外,內(nèi)府成員幾乎都站出來表示贊同。 林朝見此,便對眾人笑道:“諸位皆以為主公可以稱王?” 眾人齊齊點頭。 “那好,只是如此大事,某卻不敢擅作主張。文若且拿出紙筆,讓諸位都簽上名字,送往青州呈報主公。待到主公鈞命下達(dá),咱們便一同上表天子,為主公建國稱王?!? 簽名的目的,自然是要讓劉備一觀臣屬的心意。 但某種程度上,也是表忠心的絕佳機(jī)會,是以眾人紛紛爭先恐后涌了上來。 先是荀彧,然后是內(nèi)府五部尚書,最后是侍郎。至于在外未歸的都察院三位御史,則是由林朝替他們署名。 等所有人都署名完畢之后,林朝卻沒有動筆寫下自己的名字。反而對眾人一揮袖,示意散會。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