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七章 因果報應-《重活不是重生》
第(3/3)頁
因果,從因到果的成熟,需要必要的緣,時間是極為重要的一個緣,眼前所受的果與種的因是兩重因果,所以人常常被迷惑,看不清真相。比如年輕時不注重保養,老了受苦,需要幾十年才能看到。福報與之相似,有福報時肆意而為,造很多惡業,此時感覺很痛快,其實現在享受的是過去善法的果報,當下種下的卻是苦因,等到善的果報享盡,苦的種子長成時,就只能被動接受苦果。這在佛法中被稱為“三世怨”,是只積福而不懂修慧的結果。
所以,這不是顯示因果的不公,恰恰是因為人看不清因果,才會有如此可嘆可惜的循環。佛菩薩猶如在無限生命中的長者,他們親證了因果,為看不到真相的眾生揭示出來,并告訴我們一定要福慧雙修,積累福報與心靈成長必須并重,人生才能可持續地進步。
任何一個果報,都是因緣和合才能感果。在造業時,動機、對象、所做事、結果等等都會影響這個業的輕重善惡,人平常內心的狀態又能影響業感果的快慢。感果時需要外緣的潤發,感苦果必以煩惱為助緣。
因果緣起的道理非常微妙精深,“善業感樂果,惡業感苦果”是大原則,但不等于這么簡單,就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樣,這個原則沒錯,但現實中真的去種瓜、種豆時,要想得到豐收,還取決于很多因素,需要很多方法、細節,以及一定的時間和過程。
任何一個果都需要因緣和合才能呈現,若種下了蘋果的種子,卻期待得到梨的果實,那么任憑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若種了因,但沒有努力去營造相應的緣,也不能感果;種下了正確之因,又勤奮努力,那么定得果報。
此外,因感果不一定是立竿見影的,不可急求果報。種一棵花,從種子到開花最少也要幾個月;可是我們對于因果,卻往往期望立竿見影。沒有耐心的人,等不到花開;急求果報的人,難以信解真正的因果。
看果報,不能從單一事件的因素來看,要從多元觀點來看;也不能以一生來看,而是要從前生、前生的前生,來生、來生的來生看。這樣就不會覺得“現世不報”或“好人沒好報”了。
因為從因到果是需要時間的,所以造成了因與果的“時差”。內心清明的善因種下時,果報不能立即呈現;而當福樂果報成熟時,內心卻往往在走下坡路,而此時種下的惡因,又要在更晚時候顯現出苦果來。
企業或國家如此,個人的因果也是如此,只不過普通人看不到從因到果的時差,只從一時表面看來,就是善良的人諸多磨難,而作惡之人多享快樂。其實真正的因果恰恰相反,自己現在受用的,是以前所造善惡業的果報;而自己現在造作的,是未來的因。
如果人不懂得因果、沒有長遠的智慧,往往會被一時的福報迷惑,激發出內心的煩惱來,所以造成高低輪回。
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在受福報時繼續種善因,才能讓福樂持續增上;對于正在承受苦果的人,更要加倍努力造善業。因果是最公平的,要正確認識因果的規律,不要被一時現象所迷。
對于學佛者而言,深信業果是非常重要的。無明煩惱為什么會使我們流轉生死?造作惡業為什么會使生命感得苦果?正是因果規律在支配。勤修戒定慧為什么能成就佛果?同樣取決于“如是因感如是果”的原理。唯有深信業果真實不虛,我們才能自覺地止惡行善,真正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佛法講因果絕非為了讓我們“認命”,而是讓我們可以正確的把握自己的命運,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平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因果,只要好好照著因果的原則去行為,就能夠主導自己的生命。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县|
同德县|
尉氏县|
平遥县|
武邑县|
全椒县|
平遥县|
施秉县|
珠海市|
铁岭县|
宜宾市|
逊克县|
剑阁县|
玉龙|
毕节市|
曲周县|
思南县|
东辽县|
腾冲县|
清苑县|
静乐县|
大方县|
青浦区|
东平县|
江达县|
咸阳市|
朝阳区|
七台河市|
广昌县|
琼中|
亚东县|
三原县|
凤冈县|
中山市|
恩施市|
五台县|
博野县|
乃东县|
江达县|
舞阳县|
威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