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三章 編撰家譜-《重活不是重生》
第(2/3)頁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正是這首濃濃的《鄉愁》,使得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華人知道余光中先生這個人,愿意去了解余光中先生的其他成就。對于絕大多數華人來說,對于余光中先生的了解也僅僅是這首濃濃的《鄉愁》。
鄉愁作為“人類一種難以捕捉的情愫”、無法解開的情結和回家的沖動,是中國詩歌中的永恒話題。“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研究鄉愁詩就是回望中華民族的苦難輝煌歷史,這歷史就是一幅重土輕遷,“父母在,不遠游”的濃情畫卷;是故園家國的情懷,風物長宜的胸襟;是鄉土、鄉音和鄉味的牽掛。
說白了,鄉愁實際上就是人的一種戀舊的文化情結,留住鄉愁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守住文化,守住我們靈魂的寄托,守住精神的家園。不是嗎?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都有我們成長時見怪不怪,長大后卻十分依戀的東西。有的是固態的、物質的,有的可能是非物質的。這些要素都構成了一種意象。
不可否認,改革開放多年以來的城市化建設,帶來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也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條件。但令人痛心的是,一些地方搞大拆大建,湮沒了城市的歷史、文化脈絡,甚至不少極具當地特色的標志性建筑,也一個個從人們視線中消逝,取而代之的是所謂“地標”,很多已經看不到歷史傳承和中華文化的蹤跡。
鄉愁的寄托物被抹掉了,城市也失憶了。城市變得越來越陌生,農村也在城市化的過程中逐步空心化,年輕人去城里打工,致使有的村子甚至變成了“鬼村”。
當鄉愁沒有寄托時,人的靈魂是漂泊的,找不到安放的地方。我們從哪里來?從老家來;魂歸何處?落葉歸根。
我們的家鄉是祖祖輩輩生活、安葬的地方,這是一種歷史形成的深厚的文化之根。因為有了這個情結,我們才會愛家鄉,才會愛祖國。
很難想象,當我們真的找不到鄉愁時,我們對這個城市還會有多深的感情,還會愛鄉愛國嗎?可見,留不留得住鄉愁絕不是一件小事,是一個人能不能“把根留住”的大事。一個人一旦失去了根就是一個飄蕩的人,他的愛國主義情結就落不了地,就會變得什么都不在乎了。
一個家族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形成凝聚力,但修譜建譜是最有凝聚力的途徑。古人認為,家譜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通過修撰家譜過程中的反復登門拜訪,了解情況,加強了家族內部人員之間的交流溝通,增進了彼此了解信任,凝聚了人心,激發起對祖輩的敬意與懷念。
因為修撰家譜和逢年過節中緬懷先祖的各種儀式,子孫后代能更加自覺地做到尊老敬長,憐惜孤寡幼小,在族中崇尚親熱之氣,倡導和睦之風,有利于家庭團結幸福,有利于家族以及社會的和睦和諧。
“親不親,故鄉情”。今天,人們紛紛走出家門甚至國門,足跡遍及天涯海角。有了族譜聯宗,本族同一血脈的同胞就能更進一步加深了解。
人在他鄉,路人不如鄉人,鄉人不如親人,有了家譜,哪怕走到天涯海角,也可能聯接到那份血肉親情,并且更溫暖、更深厚。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溪县|
六安市|
松潘县|
涿州市|
巴青县|
营口市|
宿松县|
安阳市|
沁源县|
民权县|
仪陇县|
五常市|
祥云县|
宜都市|
什邡市|
泰宁县|
卢氏县|
梅州市|
安乡县|
柳江县|
苏尼特左旗|
景德镇市|
锡林浩特市|
彰武县|
安多县|
县级市|
屏山县|
雷山县|
扎兰屯市|
辽宁省|
高碑店市|
芒康县|
彭山县|
清流县|
象山县|
呼伦贝尔市|
京山县|
阿荣旗|
江门市|
尖扎县|
静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