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穿到古代當名士》
第(1/3)頁
宋時在家印書,他兄長們自然最早知道,直接在他廊下看起了正晾著陰干的書頁,看著看著便要點評一二。
宋時在屋里刻版,便聽了滿耳朵“庾清鮑俊”“工雅絕倫”“風華韻欲流”“一筆到蓬瀛”,聽得心口莫名發癢。他親手抄的詩、刻的版,抄時感覺如嚼白煮雞胸,都沒比他這個現代人的水平高多少,怎么到了他哥哥們眼里,就能編出這么多新詞稱贊?
是他濾鏡不夠深,還是哥哥們要求低?
他忍不住外瞧了一眼,恰巧看見他大哥拿指尖兒拎著頁角,滿面贊許地說:“邊欄之外印出這點點虛連成的界欄也有趣,既不顯扎眼,又方便人寫評時將字寫齊整了。”
他二哥拿著一頁留評用的稿紙,自負地說:“這稿紙也加得好。誰得了咱們時官兒印的書,自然有的是親友去借閱。借去的人正好便在這紙上留評,與主人一唱一和,何等風雅?”
何況這邊欄不不拘舊制,用蘭草、藤葉圍邊,印得清新雅致、略無刻板匠氣,正合他們讀書人的身份。
他手捻頁邊,指尖摩挲著光滑的、沒印上油墨的紙面,提議道:“我看時官兒那邊詩文還不多,咱們兄弟何妨也寫上兩篇,夾在其中供人點評?還有時官兒那首‘魴鯉浮沉古寺池’也叫他刻在里頭,昨日我去致寶齋買藍紙,還聽見幾位老處士議論它。”
吟著吟著就流淚了,真是深解詩中三味之人。他感慨地搖搖頭,走到房中跟宋時商議往稿件里添新詩文一事。
添就添。宋時答應得十分痛快,唯有一件事想問他們:“兄長們讀這些詩時是何感想,是否會一字一句地分析其中深義?又是怎么想出這些評語的?”
他那個和尚休閑生活的科普已經收集到不少資料了,接下來還想研究研究古代書生是怎么能連他的詩都感動流淚,夸出這么高級的好評的。
兩位兄長自他去了桓家,認了進士老師,就難得再有機會教育他。見他主動求教,自然都不敢敷衍,拉著他溜溜兒講了一下午詩歌鑒賞。
宋時聽完之后的感想……也就跟前世上完一堂藝術鑒賞課的感想一樣,背了該背的要點,記住了幾個夸人的好詞……雖然他沒能戴上濾鏡,但了解了真正本地文人對同行的深厚的情誼和整容式解讀能力,湊合著也夠用了。
——收集本朝舉子真實意見,再從前朝詩話、名人逸事里挑幾個有名的互夸的例子,就又能湊篇小短文賺賺稿費了。
蚊子腿兒再小也是肉。
他以晉江幣為重,閉門靜心寫稿子,印好的一套二百本《四月二十日大慈閣文會詩文集》且扔在外頭晾著,晾干了便請裱褙匠來裝訂上,給與會名家學者每送了兩套,富余的還分送給了親朋好友和侄子們的老師。
拿著書的人先不必看詩文,就都被內頁設計吸引住了視線——頁邊空白處以點連線畫出界欄,還夾有印著花樣的稿紙,豈不就是讓他們寫批語的?
寫,自然得寫!不只是自己寫,還可將書借出去看人家題寫的批語,與自家的相對應,也是一番樂趣。
雖然這詩集比不上吳中才子、京師名家之作,但都是自己相熟的人寫成,天下聞名的宋氏印書法印制而成,又能廣邀親友一起提筆鑒賞批評,那感覺自然不一樣。
被徐知府召去參加詩會的一批名士才子間,悄然流行起了互換詩集,在預留的評論欄里交換批語的風氣。
宋時卻沒趕上這趟潮流。他把僧寺休閑體育情況的文稿寫出來之后,又翻史書、雜記,又抄詩評,好容易整出一篇看著有過稿相的小短文投到晉江文獻網。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宾|
元阳县|
普安县|
边坝县|
三门县|
阜阳市|
柳州市|
聂拉木县|
淄博市|
灵宝市|
宽城|
称多县|
蓝田县|
都匀市|
浦江县|
垣曲县|
金平|
伊川县|
澎湖县|
准格尔旗|
台安县|
遂川县|
宝山区|
大同县|
当涂县|
南澳县|
永康市|
冀州市|
克东县|
衡阳县|
福州市|
乡宁县|
山阳县|
宁晋县|
三穗县|
中江县|
微山县|
安龙县|
大兴区|
台江县|
东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