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外舍弟子-《大明文魁》
第(1/3)頁
葉向高,陳文才他們對書院底細,十分清楚。
書院分外舍,上舍,內舍。外舍有三十人,專課外課生,內舍有二十人,專課內課生,上舍只有十人,專課上課生。上課生,內課生都是書院最杰出的弟子,不少人都是過了縣試,府試的童生,他們的目標當然是進學,中秀才。
至于外課生,大多還是沒有考過縣試,府試,有考過的也多是名落孫山。
外課生,上課生,內課生,依考試成績排名,優秀者升補,不足者罷黜。
這快慢班的制度在現代,可是遭了不少詬病。可是在當時卻是常制,說起發明者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安石。
北宋變法,王安石將太學分為外舍、內舍、上舍三等,每月考試遞補升降,廢除科舉,以此作為國家取士的途徑。后這三舍升補法雖隨變法失敗被廢除,但卻被地方官學和書院采納。
在宋明以科考為主的書院,多采用三舍法。
一炷香后,三人拿著書本來到地頭。
一間門院上門匾上,掛著外舍二字,院子里有一間四面開窗,坐南朝北的大屋子。
大屋子面南三開間,中央是講堂,左右兩側是廂房,三面圍繞,書堂廂房外都有環廊。天井前栽著兩株梅樹,屋子門額上書著二梅書屋四個字,說得正是天井上栽得梅樹,門額倒是寫得十分應景。
二梅書屋內,坐得都是書院弟子,沒有一人在交談,都在認真的讀書。三人見了這一幕,也是放輕了手腳,各自走到空著的案上坐下。
書屋沒有椅子,弟子們都是席地而坐,坐在地上后,林延潮抬起頭看著橫梁,更顯得廳堂高敞卻大。四面也沒有立柱阻隔,不僅一眼看到講案上,四周弟子的肩背都能看得見。
這書屋由于是獨棟一間,四面采光直接照入,窗明幾凈的,感覺很好。比起光線昏暗,空氣潮濕的洪塘社學的講堂,條件果真好了不止一籌。
不過可能一個課堂內,容下三十人的緣故,桌案倒是比洪塘社學小了許多,只有半人寬。林延潮隨身攜來的書不夠鋪在案上,只能放在案幾底下和兩旁,這樣就不能伸腿坐著了,只好盤起腿來坐在席上。
前后左右都是挨得很近,眼下他周圍的弟子,都是埋頭看書,講堂里一片寧靜,只聽到翻書時的沙沙聲。
即便是外舍,弟子這等專注學習的態度,就勝過洪塘社學不知多少,
林延潮輕手輕腳從書袋里取出一個竹筒放在岸上,竹筒蓋上蓋子,里面裝滿水,口渴時可以拿來喝。林延潮發覺明朝讀書人都沒有課堂上喝水的習慣,大概是怕水容易打濕了寶貴書籍的緣故。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南县|
禹州市|
古田县|
瓦房店市|
遵义县|
额敏县|
大余县|
沅江市|
浦北县|
昔阳县|
资中县|
张家港市|
新巴尔虎右旗|
六安市|
昌宁县|
登封市|
泾川县|
华安县|
万年县|
梧州市|
苗栗县|
阿坝|
平定县|
平阳县|
长垣县|
尤溪县|
来凤县|
镇远县|
宣恩县|
呼伦贝尔市|
达孜县|
云南省|
苗栗县|
富民县|
焦作市|
安达市|
江山市|
海门市|
依兰县|
芜湖县|
贵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