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八卷 興衰有憑、國運無常--走向世界的隋唐文明(2)-《超值金版-中國歷史1000問》


    第(1/3)頁

    第八卷    興衰有憑、國運無常--走向世界的隋唐文明(2)

    李世民盜走《蘭亭集序》了嗎?

    唐太宗李世民熱愛書法,對《蘭亭集序》垂涎三尺。

    一次,李世民召集眾大臣在大明宮蓬萊殿會飲。

    酒酣耳熱之時,李世民乘著酒興,揮筆在屏風之上寫就《飛白書》,筆力剛勁、意境空靈,引起群臣一片喝彩,紛紛向皇上討教書法,李世民放下筆說:“書學乃小道,然不能一蹴而就,應常年堅持不懈。

    我臨古人之書,絕不求其形似,只在骨力,乃得骨力而形自生……”然后卻神色黯然道:“我李世民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可唯獨求不來王右軍的《蘭亭集序》,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群臣聞聽此言,都暗記在心;御宴散后,便偷偷派手下人到各地尋找此書。

    后來有人打聽到《蘭亭集序》已經傳到王羲之的第七代孫王智永手上。

    王智永少年出家,酷愛書法,死前他將《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辨才和尚。

    辨才對書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蘭亭集序》的價值,將它視為珍寶。

    李世民聞之大喜,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始終推說不知真跡下落。

    李世民見硬要不成,便改為誘騙之術。

    李世民派監察御史蕭翼裝扮成書生模樣,手攜他所藏的二王書法真跡去與辨才接近,尋機取得《蘭亭集序》。

    蕭翼對書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談得很投機。

    待兩個人關系密切之后,蕭翼故意拿出幾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給辨才欣賞。

    辨才看后,不以為然地說:“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跡倒不差。”

    蕭翼忙追問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訴他是《蘭亭集序》真跡。

    蕭翼假裝不信狀,說此帖已失蹤。

    辨才從屋梁上取下真跡給蕭翼觀看,蕭翼一看,果真是《蘭亭集序》真跡,隨即將其納入袖中,同時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關“詔書”。

    辨才此時方知上當。

    辨才失去寶物之后,郁郁寡歡,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房謀杜斷說的是哪兩個人?

    “房”指房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人;“杜”是杜如晦,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人。

    唐高祖武德年間,二人均為秦王府的重要謀士,助秦王李世民平定群雄、取得帝位。

    唐太宗貞觀初年,房玄齡、杜如晦分領尚書左、右仆射,共掌朝政,臺閣制度皆二人所定。

    房玄齡善建嘉謀,杜如晦能斷大事,兩人為佐太宗,同心協力、相得益彰。

    故時稱良相,必曰房杜。

    誰死后李世民感嘆是失去了一面鏡子?

    魏徵是唐代有名的諫臣。

    他不管李世民生氣也好,稱贊他也好,照樣給李世民提意見。

    在短短的十幾年里,魏徵給李世民提的批評、建議大大小小有二百多件。

    魏徵常常引用隋朝的例子來勸諫李世民,李世民也知道魏徵是幫助他避免亡國之禍的忠臣,因而能接受勸諫。

    公元643年,魏徵得了重病。

    李世民每天都派人去看望他,向他表示問候,希望他還能為自己再提點意見。

    到了病危時,李世民親自來到魏徵病床前,看著魏徵,難過得流下了眼淚,就問魏徵:“愛臣還想要些什么?”

    魏徵緩緩應道:“我是什么也不想了,我只擔心國家的前途啊!”

    李世民緊緊握住魏徵的手,什么話也說不出來。

    不久,魏徵去世了,李世民為魏徵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之后,一上朝議事,就對百官慨嘆道:“以銅為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戴得是否端正;以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以人為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

    如今魏徵去世,就使我少了一面明察得失的鏡子了。”

    “渭水之盟”是怎么一回事?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不久,東突厥首領頡利可汗率10萬騎兵南下,直至渭水便橋北,距長安僅20公里。

    在形勢萬分緊急的情況下,李世民只帶幾名騎兵來到渭水便橋南,隔水責問東突厥為何侵犯唐朝。

    頡利可汗見李世民鎮定自若,認為唐朝已有防備,就向李世民請和。

    雙方在渭水便橋上,殺白馬,訂立盟約:唐朝送給東突厥金帛,東突厥軍隊撤離唐境。

    這就是有名的“渭水之盟”。

    陰山之戰唐軍怎樣大敗突厥?

    “渭水之盟”之后,李世民加緊訓練將士,每天召集幾百名將士在殿前練習弓箭,沒用多長時間,便練出了一支攻防俱精的軍隊。

    公元628年,北方因一場大雪而發生了嚴重的饑荒,東突厥的牛羊被凍死和餓死很多,頡利可汗趁機加緊對其他部族進行掠奪和壓迫,引起了各部族的反抗。

    頡利派他的堂兄弟突利去鎮壓,反被打得大敗而歸。

    頡利追問突利喪師之罪,將其痛打,突利挾羞帶憤,率部下投到了唐朝。

    李世民抓住這個時機,派出李靖、李勣(即徐世勣,因功被賜李姓)等4名大將率領大軍10多萬,由李靖統率,分路出擊突厥。

    公元630年正月,李靖率騎兵趁黑夜攻下定襄,李勣在白道(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北)大破突厥。

    頡利既敗,怕唐軍繼續追趕,卑詞請降作緩兵之計,在陰山休養生息,準備進入漠北。

    李世民一面派唐儉到突厥表示安撫;另一方面,又命令李靖帶兵前去察看頡利動靜。

    李靖與李勣會師白道,合謀進兵。

    他們挑選了1萬精兵,每人帶20天的糧食,一路跟蹤到了陰山。

    唐軍乘夜出兵,李靖在前,李勣在后,在陰山俘獲突厥1000余帳。

    當時,唐朝派遣的議和使臣唐儉正在突厥營中,頡利可汗毫無戰爭準備。

    當唐軍發起攻擊時,突厥兵無力應戰,紛紛潰逃。

    此戰,突厥兵被殺死1萬余人,俘虜10余萬人,繳獲牲畜數十萬頭。

    頡利可汗乘千里馬逃跑,被李勣堵住歸路,頡利無法北歸,轉而帶敗兵逃到小可汗蘇尼失的居地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蘇尼失把頡利執送唐軍,率眾投降。

    陰山之戰,唐軍大敗東突厥,提高了李世民在西北各族中的威信。

    文成公主入藏帶去了什么?

    公元640年,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派大相(相當于宰相)祿東贊帶著黃金5000兩、珍寶數百件,去長安求婚,李世民答應將文成公主嫁給他。

    文成公主出身皇族,聰明、美麗,又有才華。

    李世民為她準備了豐厚的嫁妝,其中有各種各樣的日用器具、珠寶、綾羅、衣服等。

    公元641年,李世民派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文成公主的父親)護送文成公主入藏,松贊干布親自帶領大隊人馬迎接,吐蕃人民穿著節日的服裝熱烈歡迎遠道而來的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入藏的時候,帶去了許多歷史、文學書籍以及經書、佛經和有關醫藥、生產、工藝等方面的書籍,還帶去了大量的糧食、蔬菜種子和生產工具。

    她還幫助吐蕃人推行歷法,教吐蕃婦女紡織、刺繡。

    她帶去的水磨深受吐蕃人民的歡迎,使他們學會了利用水力資源。

    文成公主信奉佛教,松贊干布在她的影響下,提倡佛教,修建了大昭寺。

    文成公主帶去的樂隊大大豐富了藏族的音樂。

    當時,松贊干布不斷派遣貴族子弟到長安求學,唐朝許多有學問的人也被聘請到吐蕃掌管文書。

    唐朝還給吐蕃送去蠶種,派去養蠶、釀酒、制碾磨和造紙墨的工匠。

    先進的漢族文化傳入吐蕃,對吐蕃生產和文化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瞞天過海”有怎樣的來歷?

    公元645年,李世民決定出征攻打高麗。

    大軍需從山東的東萊跨過渤海,直赴高麗都城平壤。

    當李世民率領浩浩蕩蕩的大軍來到海邊時,舉目遠眺,見滄海茫茫、一望無邊,大軍很難渡過去,不禁大為著急,竟然萌生退兵之意。

    大將薛仁貴見狀,心生一計。

    薛仁貴請李世民來到海邊一座五彩的營帳中歇息,并請文武百官一起陪同李世民飲酒作樂,一時間笙歌四起、美酒飄香。

    此情此景竟然使李世民忘記了憂愁,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不知不覺就陷入了酣睡。

    睡得正香時,李世民忽然被帳外的波濤洶涌之聲驚醒,便急忙揭開帳幕向外張望,這才發現自己與30萬大軍正在乘船渡海,而且馬上就要到達彼岸了。

    李世民大喜,拉著薛仁貴的手說:“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

    朕的將領們都老了,現在遇到戰事已經不堪忍受這種重負了,我想挑選年輕能干的將軍,沒有人能比得過你啊。”

    原來,薛仁貴擔心李世民因為大海阻隔而放棄東征,便瞞著他指揮大軍渡海,從而幫助李世民順利實現出征攻打高麗的計劃,這就是成語“瞞天過海”的來歷。

    為什么孫思邈被稱為“藥王”?

    孫思邈是我國隋唐時期的著名醫學家,生于公元581年,正是隋朝建立的那一年,逝世于公元683年,整整跨越了兩個朝代。

    孫思邈不僅醫術高,醫德也很好,他不會因病人交不起診費就把病人拒之門外,見死不救。

    相反,他經常為病人義務治療,還把藥送給他們。

    對于遠道上門求醫的病人,他還騰出房子讓他們居住,親自為病人熬湯端藥,勝似對待自己的親人。

    孫思邈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研究,積累和搜集了大量簡便而有效的藥方,他把這些藥方匯集起來,編成了一部書,叫《千金要方》,也叫《備急千金方》。

    “千金”的意思就是說,書里所載的藥方都是十分寶貴的,這時孫思邈已經70歲了。

    到了整整100歲的時候,孫思邈又把他后30年所積累的方子編成了另一本書,叫《千金翼方》。

    “翼”就是輔助的意思,就是要用它來彌補前一本書的不足。

    在這兩本書里,孫思邈一共記載了6500多個藥方,不僅數量多,療效也很好。

    為了紀念這位著名的醫學家,人們尊稱孫思邈為“藥王”,把他經常采藥的五臺山稱作“藥王山”,并且在山上建了藥王廟。

    盧承慶為何寵辱不驚?

    唐朝大臣盧承慶學識淵博,才華出眾,很小就繼承了父親的爵位。

    由于他為官清正,很受李世民信任,被任命為吏部考功員外郎。

    考功員外郎主要負責對官吏們進行考評,雖然算不上位高權重,但考評關系到每位官員的仕途升遷,這個職位也算舉足輕重的了。

    盧承慶上任后,一直兢兢業業,公正、負責地對待考評官吏之事。

    有一年,一位管理漕運的官員在督運糧草時遇上大風,導致運糧的船只沉沒了。

    年度考核中,在給那位運糧官評定等級時,盧承慶給了他一個“監運損糧,考中下”的評語。

    那位官員聽完后,神色自若,一言不發地退了下去。

    盧承慶對這位官員的氣度頗為欣賞,轉而一想:糧船沉沒也不全是他的責任,碰上這樣的事情,只怕回天乏力啊,若評為“中下”,恐怕不合適。

    于是,盧承慶把那位官員叫了回來,對他說:“損失糧草非人力所能及,考中中。”

    隨之把評語改了過來。

    那位官員聽盧承慶這樣評價自己,只是不聲不響地站在那里,不置可否。

    盧承慶非常欽佩他的涵養,不禁脫口而出:“好,寵辱不驚,難得難得!”

    當即又把對他的評語改為:“寵辱不驚,考中上。”

    其實,盧承慶本人也是一個遇事寵辱不驚的人。

    唐太宗在位時,盧承慶官運亨通,處處得寵,先后任過雍州別駕、尚書左丞等官職。

    唐高宗登基后,他因事獲罪被貶為簡州司馬,之后又多次升遷或被貶。

    但他坦然面對,并不因起落無常而改變自己的為人原則,表現出一種“寵辱不驚”的風格。

    盧承慶對宦海沉浮是如此,對生死也是如此,他臨終前告誡兒子:“人有生死,如同日有起落。

    我死后,一切從簡。

    弄塊碑,寫上生年卒日即可。”

    日本文字是怎么來的?

    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團一般不超過200人,但從8世紀初起,人數大增,如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3批遣唐使,人數均在550人以上。

    遣唐使志在學習中國的科學文化知識,他們大量輸入中國的經史子集各類書籍,中國文化風靡日本,滲透到藝術、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

    日本大化改新之后,通過長達200多年的向唐學習,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均取得長足進步,從而使宗法統治制度不斷完善。

    在日本全面學習唐朝文化的過程中,吉備真備與空海是留學生和學問僧的典型代表。

    吉備真備出身于低級貴族家庭,隨第9批遣唐使來到唐朝。

    入唐之后,他在唐四門助教趙玄默的指導下學習儒家經典。

    空海,俗名真魚,出生于日本贊岐國一個地方豪族家庭,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20歲時剃度出家,法名空海。

    空海是作為學問僧隨遣唐使來到唐朝長安的。

    吉備真備用漢字楷體偏旁造成了“片假名”,空海采用漢字草體造成了“平假名”,這就是今天日本文字的來歷。

    “三箭定天山”是怎么回事?

    公元661年,九姓突厥侵犯邊境,唐高宗李治派薛仁貴前去平定邊亂。

    臨行前,李治設宴為他送行,對薛仁貴說:“古時候善于射箭的人能射穿七層鎧甲,這里有五層鎧甲,你來試試看。”

    薛仁貴取過箭,把弓拉滿,一箭射去,穿透五層鎧甲,李治既驚訝又佩服。

    薛仁貴帶領軍隊遠赴天山扎下營盤后,準備與突厥交戰。

    九姓突厥有十多萬大軍,仗著人多勢眾,派出幾十位驍勇善戰的將士來挑戰。

    為首的三個虎背熊腰、目光兇惡,他們口出狂言,根本不把薛仁貴放在眼里。

    薛仁貴單槍匹馬前去應戰,二話不說,張弓搭箭,連射三箭,三個悍將被射下馬來,當場喪命。

    突厥的十萬大軍頓時大亂,紛紛向后潰退。

    薛仁貴早在他們后退必經的一個山谷布下伏兵。

    等他們退進山谷時,兩邊山上的弓箭手萬箭齊發,殺得突厥人狼狽逃竄。

    從此,九姓突厥乖乖地歸順了大唐,不敢再侵犯唐朝邊境了。

    薛仁貴平定了天山南北,凱旋而歸。

    后來,他又轉戰南北,威名震懾天下,凡是他守衛的地方,突厥人都不會去侵犯。

    薛仁貴戎馬一生,勇猛善戰,“三箭定天下”的故事更是在民間廣為流傳。

    唐高宗是怎樣平定百濟的?

    公元660年,百濟和高麗聯合多次對新羅進行掠奪。

    新羅無奈,只好向唐王朝求援,唐高宗李治遂派大將蘇定方率水陸大軍10萬攻打百濟。

    唐軍大敗百濟,殲滅和招降其軍萬余人。

    百濟國王扶余義慈及太子扶余隆投降。

    唐將百濟收復后,在百濟之地置熊津等5處都督府,任命百濟的酋長為都督、刺史。

    公元661年,百濟僧人道琛和百濟國舊將福信把故王子扶余平從倭國迎回,立為百濟王,于是反叛唐王朝,進而圍攻唐守兵。

    李治派劉仁軌與新羅兵攻打扶余平等部。

    公元662年,劉仁軌戰勝百濟軍,占攻真峴等城。

    公元663年,劉仁軌大軍在白江口又將倭兵擊敗,焚毀倭兵船只四百余艘,并攻占百濟王城周留城。

    百濟王扶余平逃奔高麗,王子忠勝等人投降。

    平定百濟后,李治令劉仁軌領兵鎮守百濟。

    劉仁軌派人前往百濟各地宣布政令,勸課農桑,訓練士卒,以圖攻打高麗。

    唐平定百濟,此后倭國幾百年不敢入侵朝鮮半島。

    后來高麗發生內亂,唐趁機討伐,歷時兩年,終于將其平定。

    武則天用什么心計奪得皇后之位?

    公元649年,李世民駕崩。

    按照當時的宮廷制度,26歲的武則天及后宮中沒有生養的妃嬪都要被送進感業寺削發為尼,為先皇祈福。

    公元654年的一天,逢李世民忌日,李治到感業寺進香,與武則天相遇,隨后,李治就把她召回后宮,封為昭儀。

    武則天再次入宮后,開始的時候對王皇后卑躬屈膝,極力奉承。

    她知道王皇后與蕭淑妃有矛盾,便與王皇后聯合,奪去了李治對蕭氏的寵愛。

    當蕭氏失寵后,武則天就把目標轉向了王皇后。

    恰好武則天生了一個女孩,皇后很喜歡,在屋里逗弄她。

    皇后出去以后,武則天偷偷把小孩掐死,用被子蓋上。

    正好李治駕臨,武則天假裝打開被子看孩子,發現已經死了,立即驚訝痛哭。

    李治向左右侍從詢問,大家都說皇后剛剛來過。

    李治一怒之下,廢掉王皇后,改立武則天為后。

    “南山可移,判不可移”是說哪件事?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親生女兒,她從小就嬌生慣養,形成了專橫跋扈的秉性,滿朝文武都很懼怕她。

    但是,也有人不買她的帳,李元纮就是一個。

    李治在位時,李元纮被派到離長安很近的雍州當地方官。

    一次,太平公主帶了大批隨從,前呼后擁地來到雍州的一座寺院。

    太平公主燒完香,由住持老和尚引路,帶領隨從們在寺院里游覽。

    在寺院的廚房里,她被一盤大石磨吸引住了。

    這盤大石磨不僅結實平整,而且磨邊刻著精美的花紋。

    太平公主越看越喜歡,便回頭對老和尚說:“我家里正缺一盤石磨,我看這石磨挺不錯的,我把它帶走了。”

    說完,也不等老和尚同意,就吩咐隨從們把石磨搬走。

    老和尚不敢得罪太平公主,只好陪著笑臉說:“這盤石磨能被公主看中,也是我們寺院的福氣。

    不過,我們寺院的一百來個和尚,平日全靠這盤石磨磨米磨面,沒有它,可就麻煩了。

    況且它還是本寺幾百年前傳下來的,請公主行個方便,將它留下來吧!”

    太平公主根本不理睬老和尚的嘮叨,她把臉一沉,回頭就讓隨從們把石磨搬走了。

    老和尚聽說李元纮是個不畏權勢的官員,辦理案子十分公正,就跑到雍州衙門告狀。

    李元纮聽了老和尚的訴說,便叫他寫了一張狀子,并且派下屬去作了調查,證實這盤石磨確實是寺院的財產。

    李元纮不畏太平公主的權勢,毫不猶豫地將石磨判還給了寺院。

    消息傳到李元纮的上司竇懷貞的耳里。

    竇懷貞是個膽小怕事的人,怕李元纮得罪了太平公主,自己也受牽連,就跑到李元纮那里,厲聲責備說:“你怎么這樣糊涂,竟把石磨判還給寺院!太平公主是好惹的嗎?

    你不要命,我可還想多活幾年呢!”

    聽完了竇懷貞的話,李元纮拿過毛筆,在判決書上寫下了八個大字:南山可移,判不可移。

    竇懷貞氣急敗壞、無話可說,把袖子一甩,灰溜溜地走了。

    后來,太平公主只好把石磨還給寺院。

    徐敬業討伐武則天結局如何?

    李治駕崩后,武則天廢中宗李顯(即李哲),殺李唐宗室,使諸武用事,大唐王朝的大臣人人自危。

    英國公徐敬業為了扶立李唐江山,于公元684年,糾合一批志同道合的大臣在揚州舉兵討伐武則天,后得到楚州司馬李崇福的響應,發展到10萬人馬,并攻陷常潤(今江蘇鎮江)。

    武則天急調30萬人馬,派李孝逸率領,前往平反。

    李孝逸初戰失利,后用火攻,終于大敗討武大軍。

    徐敬業后來被其部將殺死,討武斗爭失敗。

    武則天是如何成為女皇帝的?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駕崩,太子李顯即位,是為中宗,尊武則天為皇太后。

    次年,武則天借口李顯將岳父韋玄貞封為宰相一事,廢掉李顯,立李旦為帝。

    后來,武則天又把李旦軟禁起來,政事無論大小均親自裁決。

    公元690年,也就是武則天67歲那年,她廢掉李旦,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自己立號為圣神皇帝。

    因為她死后曾有尊號“則天大圣皇帝”,所以后人稱她為“武則天”。

    武則天稱帝后崇信佛教,曾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修建寺院,因此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武則天還排除異己,在位期間大封武氏諸王,而且重用酷吏,嚴刑峻法,使冤獄叢生。

    晚年的武則天好大喜功,生活奢靡,寵愛張氏兄弟,不理朝政。

    公元705年,宰相張柬之發動政變,迫使武則天讓位,由李顯復位,重建唐朝。

    武則天臨終時立下遺囑,宣布去掉帝號,與李治在乾陵合葬,并且囑咐為她樹碑,但不立傳。

    在中國歷史上,皇太后掌握政權的情況并不少見。

    然而,自稱皇帝并且改換朝代的只有武則天一人。

    她統治中國數十年,可以說在中國史上創造了一個奇跡。

    請君入甕是怎么一回事?

    自從徐敬業舉兵以后,武則天總是疑神疑鬼,特別是對唐朝的宗室和元老重臣更不放心,總想把心懷不滿的人一個個殺掉。

    于是,武則天就鼓勵告密,啟用酷吏周興、來俊臣。

    周興、來俊臣本來都是小官,因為善于編造罪名、制造冤案、陷害好人,都升了大官。

    這兩個人豢養了幾百名流氓無賴,專門搞告密活動,他們想要陷害誰,就派幾個人在各地同時告密,所告的情節內容完全一樣。

    然后,立即下令把被告的人逮捕起來,嚴刑拷打。

    被告的人往往屈打成招,含冤而死。

    來俊臣還寫了一本《羅織經》,教他的走狗怎樣去羅織罪名,使被告人無法申辯。

    一天,來俊臣請周興吃飯,倆人邊吃邊聊,興致很高。

    突然,來俊臣問周興:“朝廷讓我審問一個犯人,罪犯十分狡猾,恐怕他不會輕易認罪,你看怎么辦好?”

    周興說:“這有什么難的,取一個大甕架起來,四周用炭火燒,讓罪犯進到壇子里去,還怕他不認罪?”

    來俊臣聽完,馬上吩咐手下的人抬來一個大甕,四周用炭火燒。

    火燒得正旺,來俊臣站起來對周興拱了拱手,說:“有圣旨審問老兄,請君入甕。”

    周興慌忙叩頭認罪。

    按規定應當判周興死刑,武則天改成流刑。

    人們恨透了周興,在流放的路上就把他殺死了。

    盧藏用為什么跑到終南山隱居?

    武則天稱帝時,盧藏用考中了進士,他以為這下可以官運亨通了。

    不料,中進士后,他久久沒有被委任官職。

    盧藏用好長時間沒有官做,便動開了心思。

    當時,在人們心目中,隱士大都是既有學問又有修養的人。

    大家覺得隱士有一種神秘感,所以大都對其懷著崇拜心理。

    盧藏用利用朝野上下的這種觀念,故作隱居的姿態,跑到終南山學習辟谷,修煉氣功,并想方設法引起人們的注意,讓大家都知道他到終南山隱居去了。

    后來,盧藏用因參與太平公主謀反,而被發配嶺南。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見他很有才干又重新啟用他,任命他為黔州都督府長史,但他還未來得及到任,便死去了。

    何謂五王政變?

    公元704年,武則天病重,只有張易之、張宗昌入閣侍疾,居中用事。

    一時盛傳“二張”暗中造反。

    十月,新任宰相張柬之到任即著手組織政變。

    張柬之聯合諸多官員,控制了羽林軍,于公元705年發動政變,斬“二張”及其黨羽,并逼迫武則天傳帝位給唐中宗李顯,復唐國號。

    事后,參與政變的張柬之等五人同被封王,這次政變就被稱為“五王政變”。

    韋后如何淫亂唐皇宮?

    李顯復位后,才貌雙全的上官婉兒仍留在宮中。

    是故,武三思得以出入宮中。

    漸漸地,武三思又與韋皇后眉來眼去,越走越近。

    韋皇后為了便于和武三思幽會,就在李顯面前吹風,說服李顯將安樂公主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

    這樣,韋皇后既可以拉攏住安樂公主,又可避人耳目,有了與武三思經常在一起的理由。

    二人剛開始也不過是常在一起下下棋,聽聽小曲兒。

    及至后來,均有些按捺不住,終于發展到私通。

    后來武三思被太子李重茂殺死,韋皇后又勾搭上宰相宗楚客、光祿少卿楊均及其他好幾個姘頭。

    但是,李顯對韋皇后做出這樣淫亂后宮的無恥之事卻絲毫不知。

    安樂公主強弄權是誰的錯?

    安樂公主是李顯與韋皇后所生的女兒,是李顯被流放房州的途中生下的,李顯覺得這個女兒曾與自己同患難,因而對她備加疼愛,無論她干什么錯事都不肯責備她。

    于是,李顯復位后,安樂公主倚仗父皇的寵愛,賣官鬻爵、受賄枉法,無所不為。

    安樂公主好像繼承了她的祖母武則天和她的母親韋皇后的權力欲,一直野心勃勃地想當皇太女,好繼承李顯的帝位。

    她有時自己草寫圣旨,寫好后遮住內容,哄騙李顯蓋印。

    她還多次向李顯要求正式冊立她為皇太女,李顯雖未同意,但也沒有責怪她不守本分。

    李顯姑息養奸,最終死在了安樂公主的手中。

    韋皇后是如何效仿武后攝政的?

    公元710年,韋皇后與安樂公主毒害李顯。

    六月初二,李顯暴死于神龍殿,時年55歲。

    韋皇后并不急著為李顯發喪,而是把這件事壓了下來。

    第二天,韋皇后召諸宰相進宮,征調府兵5萬人駐守京城,自己總攬朝政,又派左監門大將軍兼內侍薛思簡等率兵500人速奔均州,以防譙王李重福,并提拔刑部尚書裴談、工部尚書張錫同為中書門下三品,仍駐守東京洛陽;同時提升吏部尚書張嘉福、吏部侍郎岑羲、吏部侍郎崔湜同為平章事,料理朝政。

    太平公主獲悉李顯駕崩的情況后,與上官婉兒密謀草擬遺詔,立溫王李重茂為太子(李顯的幼子,非韋后所生),由皇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共參政事。

    六月初四,李顯的棺木才被移至太極殿。

    韋皇后召集文武百官正式發喪,她仿效武后臨朝攝政,立溫王李重茂為太子,大赦天下,改元唐隆。

    幾天后,李重茂即位,即少帝,尊韋皇后為皇太后。

    韋氏攝政臨朝的愿望終于達成了。

    李隆基是如何起兵討韋的?

    李顯暴病身亡,韋氏以皇太后的身份聽政。

    一天夜里,葛福順在御林軍營將熟睡中的韋播一劍刺死,然后對眾將士道:“韋后毒死先帝,淫亂后宮,禍亂朝綱,違背君臣人倫大禮。

    為了大唐江山社稷,我們今晚入宮將姓韋的全部殺死,擁立相王,大家看如何?”

    軍兵們平日早不堪忍受韋播,見此情況,紛紛歡呼以示響應。

    此時,韋氏正與她的幾個情夫在后宮喝酒調笑。

    自從李顯被害,她更加肆無忌憚,每夜必引她的幾個情夫輪流侍寢,甚至白天也當著眾多宮女太監的面與她的情夫做那茍且之事,后宮中的諸多侍從深以為恥。

    而且,韋氏為人兇狠,動輒責咎眾人,因此宮中之人幾乎沒有不恨她的。

    今夜,正當她還沉浸在淫亂風情之中時,李隆基突然帶兵殺入,口中還高喊著“殺韋后、立相王”的口號。

    宮中眾人一聽,也立時紛紛參加進去。

    韋氏與她的情夫們聽到喊聲,嚇得驚慌失措。

    幾個男人穿衣戴帽,丟下韋后落荒而逃。

    韋氏又急又氣,也顧不得臉面,衣服不整,頭發凌亂地向宮外跑去。

    她此時倒還清醒,知道該去投奔她那個統率御林軍的弟弟。

    可她不知韋播早已先她一步而去閻王殿報到了。

    她剛剛跑到御林軍營門口,正好趕上御林軍將士沖出來,要去與李隆基會合。

    為首的葛福順一眼看見狼狽不堪的韋后,口中喊了一聲“賤人”,上前一步,手起刀落,砍下韋氏人頭。

    至此,韋氏的女皇夢才徹底破滅。

    李成器為什么堅辭太子之位?

    唐睿宗李旦為唐中宗李顯之弟。

    公元684年,武則天廢李顯,立李旦,然政事仍決于武則天,李旦不得有預。

    公元689年,李旦改封為相王。

    公元710年,中宗李顯駕崩,臨淄王李隆基舉兵靖難,以“共立相王以安天下”為號召,迎李旦入輔少帝李重茂。

    誅滅韋氏的第三天,太平公主假李重茂之命,讓位于李旦。

    誅滅韋氏的第四天,在太極殿中宗李顯梓宮旁,太平公主與劉幽求哄騙加威逼,將少帝抱下御座,唐睿宗李旦由是復立。

    李旦這次也同李顯一樣,是第二次做皇帝。

    第一次是個傀儡,實權掌握在母后武則天手中。

    此時心中自是百感交集。

    然后,李旦將立太子,以宋王李成器嫡長,而平王李隆基有大功,故不能決。

    李成器堅辭,曰:“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茍違此理,四海失望。”

    遂立平王李隆基為太子。

    始置節度使的是唐朝哪一位皇帝?

    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十月二十日,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薛訥(薛仁貴之子)被任命為左武衛大將軍兼幽州都督。

    從此,唐朝便開始設置節度使。

    依照唐朝的規定,任命親王為節度大使。

    只要親王本人不在職位上處理日常事務,而是仍居京城為官的,都要在所鎮守的地方另外設“副大使”一職。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龙县| 上高县| 寿宁县| 海阳市| 洪泽县| 栾川县| 景东| 宁海县| 九龙县| 临汾市| 阳江市| 沁水县| 普陀区| 保康县| 得荣县| 万州区| 甘德县| 泗洪县| 汕尾市| 合作市| 白银市| 临江市| 滁州市| 菏泽市| 长葛市| 长垣县| 怀仁县| 江阴市| 乌恰县| 濮阳市| 临汾市| 巩义市| 垣曲县| 碌曲县| 连州市| 盐城市| 威宁| 彭阳县| 三穗县| 滨州市| 左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