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第二次是放火箭的那一晚,也離開了一千人,第三次便是兩千人用馬蹄聲驚擾幽州大營,最后一次便是公孫瓚領兵反襲擾后離開了文安縣。 至于公孫瓚每次派出的哨騎所看到的守軍將士,都是潘鳳安排來當晚要離開的那些人。 所以每次哨騎探報的到的都是潘鳳軍精神奕奕,軍容整備。 為的就是麻痹公孫瓚,讓他以為真的是疲兵之計。 就這樣前前后后四次,五千騎兵在公孫瓚不知不覺中轉移到了葛城。 這一番轉移下來,嚴綱率領的幽州軍就從主動避戰的一方變成了瘋狂求戰的一方。 因為潘鳳離開了文安之后,勢必會撲向公孫瓚的后方,而一旦公孫瓚收到兩面夾擊,以公孫瓚的兵力是無論如何也擋不住的! 這個消息,潘鳳在離開前告訴了文安縣令高稠,并告訴他可以投降,只要他把這個消息傳給嚴綱,將來潘鳳趕走公孫瓚后可以保他繼續做文安縣令。 只要公孫瓚有危險的消息傳給嚴綱,嚴綱哪里還管得了河間國的土地! 這一招圍魏救趙的陽謀便是嚴綱能夠識破也沒關系,因為他賭不起! 他能做的就是以最快的速度趕上潘鳳大軍,并且再次牽制住潘鳳的人馬。 而一旦幽州大軍的一萬兵馬開動起來,嚴綱要么帶著白馬義從急追潘鳳,要么只能放慢速度跟著步卒一同轉移。 顯然,公孫瓚有危險的情況下,嚴綱是不會去等那些慢吞吞的步卒的,帶著白馬義從急追潘鳳才是嚴綱最可能去做的事情。 正因為想到了這一點,潘鳳才把騎兵的集合點設置在了葛城。 葛城地處易水、徐水、盧水三條水系的交接點,這里河流眾多,水系發達,騎兵想要在這種地方渡河最好的方法就是沿著原先就架設好的橋梁快速通過。 而橋梁,便是潘鳳這次要給嚴綱設下的另一個大坑! 讀過三國演義的潘鳳很清楚,麴義在界橋利用地形以八百士卒大破公孫瓚數萬兵馬,這里面麴義能夠取得勝利的最關鍵因素便是界橋并不適合騎兵展開陣型。 同樣的,在葛城這邊,很多橋梁都被潘鳳派人破壞,能夠路過葛城前往中山國的,只有潘鳳留下的唯一一條路了,這條路上的橋梁潘鳳選擇河流相對較寬的一座。 葛沙橋! 麴義八百士卒能大破公孫瓚數萬,而現在潘鳳只需要面對三千白馬義從,所以潘鳳只給自己留了五百人! 剩下的四千多人潘鳳讓自己的副將領著直奔公孫瓚的后方,也不需要對公孫瓚發動攻擊,只需要盯著他的屁股就行。 總之,必須讓公孫瓚首尾難顧,不敢輕易發動攻擊! 潘鳳讓高稠傳達的消息,在嚴綱覺察到文安異樣之后沒多久就被他自己送了過去。 當嚴綱聽到潘鳳的意圖后,他沒有任何猶豫就把七千步卒丟給了劉備,而他自己則帶著三千白馬義從連夜趕往葛城。 當潘鳳得知嚴綱的人馬進入葛城范圍后,心中多少有些欣喜。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