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天圓地方學說,見于大戴禮記。 這本書為前漢戴德所著,其中記錄了孔子和弟子曾子的一段對話,這就是天圓地方學說的由來,相比上古之時的四方學說,曾子之言已經在天文地理研究方面邁進了一大步。 不過,曾子再有想像力,也不如劉封天圓地圓說來得驚人。 這大地要是圓的,怎么能夠站得住人? 還有,人站在高樓之上,放眼望去,也是一望無際,平坦無比,怎么也和圓形搭不上邊。 還有,這日月星辰運行規律難道不是天為圓,地為方的佐證嗎?要不然的話,這江海之中的水怎么會有潮汐的涌動......。 劉封聽著張溫、秦宓、鄧芝等人的疑問,心中直后悔。 天圓地方學說的背后,是中國古代陰行五行之說,天與圓象征著運動;地與方象征著靜止;兩者的結合則是陰陽平衡、動靜互補。 在兩漢之時,這陰陽之道含太極之理,可以說是王道論述,劉封要想推翻這一理論,單靠照搬照抄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那一套簡單的推理顯然無法說服眾人。 幸好的是,劉封對此早有所料。 “安帝在位之時,河間相張衡曾經制作過一個演示天象的器物,名渾天儀,即渾象和渾儀的合稱。” “張衡張平子在《渾儀注》中有言: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于天內,天大而地小。這句話的意思,你們可曾明白?” 畢達哥拉斯那一套理論,劉封拿不出來顯擺,不過,他也另有應對招數,東漢時期的大天文學家張衡生活的年代距離現在不到百年,他的名聲在荊州地區很大,其所制作的渾天儀,更是被大長秋視為珍寶。 正好荊州第一師范學校里就有一臺,劉封遂領著張溫、步協、秦宓等人一同前往現場教學。 秦宓雖然也是學校博士,但他屬于偏文科一類,則機械什么的不感興趣,這回也好奇的相跟而來。 擔任機械課教學任務的,是南陽人張溥,這人的祖父就是張衡,要不是北方戰亂,張溥也不會跟著族人來到荊州。 有張溥在,具體演示的過程不用劉封多言,張溫、秦宓等人看得清楚。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