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強迫型人格障礙的糾正主要是減輕和放松精神壓力,最有效的方式是任何事都聽其自然,該怎么辦就怎么辦,做了以后就不再去想它,也不要對做過的事進行評價。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和自己意志的努力,癥狀會有所緩解。 當頭棒喝法 當一個人過分執著于經典與規矩時,他對活生生的多變的現實就常會感到無所適從。 強迫型人格障礙者習慣于按教條辦事,總是按“應該如何,必須如何”的準則去做,像個機器人。 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砸開鎖鏈、打開牢籠,讓曾被囚禁的自由思想主宰自己的行為。 當頭棒喝便是打開牢籠的妙法。 應努力尋找生活中的獨特事件,讓這些獨特事件帶來新的觀念和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方法,以起到“當頭棒喝”的作用,改變墨守成規的習慣。 如果發現自己叫停的力量不足,必要時還可以請自己的好朋友、同事甚至上司在必要時“棒喝”-下。 什么是依賴型人格障礙? 某大一新生,女,19歲,父母為工人,家庭生活溫馨。 她是父母的獨生女兒,備受寵愛。 上大學前,她的一切事宜均由父母料理,從不承擔任何家務勞動,甚至連衣服鞋襪也不用自己洗。 進大入學后,非常想念異地的家,對大學生活極不適應,產生了許多心理矛盾與困惑。 她日日夜夜都在想家,晚上上床,想到睡的地方不是自己的家,很難入睡。 夢中經常夢到的都是爸爸、媽媽。 她也知道是夢,但就是不愿醒過來。 醒來一睜眼就心煩、心酸,真不想起床。 不想吃早飯,也不想服從校規去出早操,但又怕身體垮了父母著急,便強迫自己起床鍛煉、吃飯。 在校園里散步,聽見廣播里放的音樂有媽媽之類的歌詞就要哭,一邊走一邊哭,走回寢室時,已哭成了淚人。 在校園里、在街上,到處聽見的都是當地人的口音,深深覺得自己是被拋棄到異地的游子,孤獨極了。 班上組織春游、秋游,她毫無興趣,看到同學玩得高興,她更是感到孤獨、傷心。 而且,看見天上的鳥兒,看到車站、碼頭,看到電影上的南方景色,她就想回家,回到寢室鉆進被窩就哭。 周末,看見本地同學紛紛回家,更是傷心加劇。 她的學習成績一天天下降,又怕自己被淘汰遭別人笑話,看不進書卻不敢不看。 好多作業沒做,成天提心吊膽,擔心期末考試不及格,更擔心家里人失望。 入學后,她把一些生活費都省下來用在給家里通信和打電話上了。 她說自己現在幾乎要崩潰了,全靠父母和家鄉親友的100多封來信,才使她能強打精神。 上例中的她就是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 依賴型人格障礙是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一種人格障礙,主要在孩童或部分成年人中出現。 依賴型人格障礙有什么特征? 《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對其特征描述如下。 無獨立性。 很難單獨進行自己的計劃或做自己的事。 難以接受分離。 當親密的關系中止時感到無助或崩潰。 易受傷害。 很容易因遭到批評或未得到贊許而受到傷害。 過度容忍。 為討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 害怕孤獨。 獨處時有不適和無助感,或竭盡全力逃避孤獨。 被遺棄感。 明知他人錯了,也隨聲附和,因為害怕被別人遺棄。 無主見。 在沒有從他人處得到大量的建議和保證之前,對日常事物不能做出決策。 無助感。 讓別人為自己做大多數的重要決定,如在何處生活,該選擇什么職業等。 只要滿足上述表現中的五項,即可診斷為依賴型人格障礙。 如何治療依賴型人格障礙? 依賴型人格障礙的產生與幼年時期的成長關系密切。 幼年兒童離開父母就不能生存,必須依賴于父母,如果父母過分溺愛,鼓勵子女依賴父母,不讓他們有自主和自立的機會,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會逐漸產生對父母或權威的依賴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 另外,對子女關心得太少、子女受到遺棄或挫折等,也會導致兒童的過分依賴性。 尤其是父母開始時用粗暴拒絕的態度對待孩子的依賴要求,經不起孩子的糾纏又屈從于孩子過分依賴的要求,或者是兒童在表示依賴的要求以后,再摟抱或親吻孩子,這無疑鼓勵和強化了孩子的過分依賴行為。 依賴型人格障礙的治療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習慣糾正法 依賴型人格障礙者的依賴行為是一種習慣,必須首先改變不良習慣,才能進一步實施有效治療。 清查一下自己的行為,每天做記錄,記滿一個星期,然后將這些行為按自主意識強、中等、較差分為三等,每周一小結。 對自主意識強的事件,以后遇到同類情況應堅持自己做。 對自主意識中等的事件,應提出改進的方法,并在以后的行動中逐步實施。 對自主意識較差的事件,可以采取詭控制法(在別人要求的行為之下增加自我色彩)逐步強化、提高自主意識。 可以找一個自己最依賴的監督者,防止依賴復發。 重建自信法 只簡單地破除了依賴習慣是不夠的,還必須從根本上找原因。 重建自信法便是從根本上矯正依賴型人格障礙的有效方法。 首先要消除童年的不良印跡。 回憶童年時父母、長輩、朋友對自己說過的具有不良影響的話,把這些話語仔細整理出來,然后一條一條加以認知重構,并將這些話語轉告給你的朋友、親人,讓他們在你試著干一些事情時,不要用這些話語來指責你,而要熱情地鼓勵、幫助你。 其次要重建勇氣。 選做一些冒險性的事,每周做一項,可以增加你的勇氣,改變你事事依賴他人的弱點。 什么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某26歲男子,其祖母和三個姑姑都有精神病史,一生氣就發作,表現為大哭大笑,但睡幾天就好。 他從小嬌生慣養,小學時常搞惡作劇,比如往米飯中吐口水、朝水瓶中撒尿、往同學臉上撒土等等,而且學習成績很差,經常和人打架,擾亂課堂秩序。 初中一年級被學習開除。 參加工作后,不遵守紀律,工作很差。 喜歡吃霸王餐,晚上還常外出偷盜,被別人阻止時就拿刀捅人,非常野蠻。 后來被勞教兩年,期間兩次逃脫和傷人,延長勞教一年。 后來因搶劫被判死刑。 鑒于其家人有精神病患者,法院疑其精神有問題,但檢查并未發現異樣。 分析:案例中的男子就是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在各種類型人格障礙中,是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最為重視的。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有什么特征? 《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對其特征描述如下。 外表迷人,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智力水平。 初次相識給人很好的印象,能幫助別人消除憂煩、解決困難。 沒有通常被認為是精神病癥狀的非理性和其他表現,沒有幻覺、妄想和其他思維障礙。 沒有神經癥性焦慮;對一般人心神不寧的情緒感覺不敏感。 他們是不可靠的人,對朋友無信義,對妻子(丈夫)不忠實。 對事情不論大小,都無責任感。 無后悔之心,也無羞恥之感。 有反社會行為但缺乏契合的動機;敘述事實真相時態度隨便,即使謊言將被識破也是泰然自若。 判別能力差,常常不能吃一塹長一智。 病態的自我中心,自私,心理發育不成熟,沒有愛和依戀能力。 麻木不仁,對重要事件的情感反應淡漠。 缺乏真正的洞察力,不能自知問題的性質。 對一般的人際關系無反應。 做出幻想性的或使人討厭的行為。 對他人給予的關心和善意無動于衷。 無真正企圖自殺的歷史。 性生活輕浮、隨便,方式與對象都與本人不相稱。 有性順應障礙。 生活無計劃,除了老是和自己過不去外,沒有任何生活規律,沒有穩定的生活目的。 他們的犯罪行為也是突然迸發的,而不是在嚴密計劃和準備下進行的。 上述這些反社會人格特征都是在青年早期就出現了的,最晚不遲于25歲。 個人對自己的反社會行為的反應,是診斷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關鍵點。 在上述特征中,無責任感和無羞恥心最為重要。 如何治療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產生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主要原因包括:養子、先天體質異常、早年喪父喪母或雙親離異、惡劣的社會環境與家庭環境、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等。 通常認為,家庭破裂、兒童被父母拋棄或忽視、從小缺乏父母親在生活和情感上的呵護,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因素。 由于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病因相當復雜,目前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治療方法。 使用鎮靜劑和抗精神類藥物治療,治標不治本;心理治療,對存在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毫無作用。 認知領悟療法對那些由于環境影響形成的、程度較輕的患者有一定療效。 少數家庭關系極為惡劣而與社會相處尚可的患者,可以在學校或機關住集體宿舍或在親友家寄養,以減少家庭環境的負面影響,同時培養其獨立生活的能力。 當患者出現反社會行為時,給予強制性的懲罰(如禁閉等),使其產生痛苦的體驗,實施多次以后,其反社會行為會減少。 什么是回避型人格障礙? 某30歲男子,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失去了左手。 盡管后來接了假肢,但是那次意外對他心理的摧殘卻是無法恢復的,他總是覺得自己低人一等,看到朋友們看他的眼神時,雖然明白他們對他很同情,但是,他卻覺得同情中有種讓他自卑的憐憫。 因此,他感到做什么都沒勁,不愿見人,不愿工作,老想躲進深山,了卻殘生。 回避型人格障礙又稱焦慮型或逃避型人格障礙,患者的最大特點是行為退縮、心理自卑,面對挑戰多采取回避態度或無力應付。 回避型人格障礙有什么特征? 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對回避型人格障礙的特征描述如下。 敏感羞澀,害怕在別人面前露出窘態。 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贊同而受到傷害。 除非確信受歡迎,一般總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務之中。 除了至親之外,沒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僅有一個)。 行為退縮,對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或工作總是盡量逃避。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