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生活篇 第十四章 個體與社會--我不是個孤立的島-《超值金版-心理學常識1000問》


    第(2/3)頁

    有人在商店門口看見“長龍”,不由分說便排到了隊尾,然后才問:“這里是賣什么的?”

    有人在馬路上看見圍觀的人群,不管自己有事沒事也要擠過去看一看。

    還有的時候,眾人是錯誤的,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真理在少數人手里”的情況。

    在這種時候,往往由于從眾心理,少數正確的人也會放棄自己的觀點而遵從眾人。

    有的人懂得巧妙地利用從眾心理。

    美國某餐廳有兩位服務員小姐,一位叫梅莉,一位叫珍妮。

    她們為了促使客人支付小費,都事先在各自收取小費的盤子里放了一枚硬幣。

    不過,梅莉放的是10分的,珍妮放的是25分的。

    結果,兩個小時以后,梅莉收到的小費,都是10分的硬幣,而珍妮收到的卻都是25分的。

    這是因為客人想支付小費的時候,大多拿不準以多少為宜,就需要以別人的做法為自己的標準。

    什么是親社會行為?

    --樂于助人是人類的天性

    一位富商死了,他的靈魂想要上天堂。

    上帝就問他:“你認為你有什么資格進天堂?

    你曾經做過什么好事嗎?”

    富商很理所當然地回答說:“我曾經掉了十塊錢,滾落在乞丐的帽子里,我并沒有向他討回,這也算是一項善舉吧!”

    上帝又問:“只有這一件嗎?”

    富商趕緊回答說:“不!還有一次我看到了一個老太婆快餓昏了,我就給她二十塊錢!”

    上帝回頭問問天使:“這兩件事是否有在記錄中?”

    天使回答說有,富商點點頭,滿臉期待的望著上帝說:“現在,我可以進天堂了吧!”

    上帝搖搖頭,對天使說:“我們還他三十元,讓他滾回地獄去吧!”

    不論富翁當初的動機如何,他把錢送給了乞丐和老太婆的舉動,都屬于一種親社會行為,只是這種親社會行為有著太多利己的痕跡,更像是一項投資舉動。

    親社會行為又叫積極的社會行為,它是指人們表現出來的一些有益的行為。

    人們在共同的社會生活中經常會表現出類似這樣的行為,比如幫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贈、同情、關心、謙讓、互助等,心理學家把這一類行為稱為親社會行為。

    親社會行為是人與人之間在交往過程中維護良好關系的重要基礎,對個體一生的發展意義重大。

    親社會行為不僅使我們能夠獲得來自社會的、他人的和自我的獎勵,而且能夠避免來自社會的、他人的和自我的懲罰。

    這會促使人們形成積極的社會價值觀,有利于自身的身心健康,并有助于人們從友誼中獲取很多的快樂。

    親社會行為的動機是什么?

    --利他、利己、集體、規則

    關于親社會行為的動機,心理學家給出了如下四個方面的解釋:

    利他主義:純粹為了使他人獲益,個體在做這種親社會行為的時候并沒有考慮到個人的安全和利益。

    利己中心:以自我利益為中心--某些人之所以幫助他人,是為了得到回報和報酬。

    集體主義:為了有利于某一特定群體--人們可能會做一些幫助性行為來改善家庭、婦女聯合會、政黨等的處境。

    規則主義:支持道德原則:有些人做親社會行為是因為遵循宗教或習俗的原則。

    美國心理學家e威爾遜認為,親社會行為傾向源于動物的遺傳本能,親社會行為在動物身上有很多體現,在蜜蜂中,工蜂會用叮的辦法攻擊入侵者,當它叮了入侵者以后,螫針就留在入侵者身上,這樣叮入侵者的工蜂就死掉了。

    這說明,工蜂雖然死了,但它卻增加了峰群生存的機會。

    威爾遜同樣認為,親社會行為也是“人類本性”天生的部分,在我們的生存中起著重要作用,而且是無須學習的。

    從行為主義的觀點來看,親社會行為導致人與人之間出現了互幫互助的現象,這對于維護與促進整個人類世界的穩定與繁榮是非常有意義的,比如當一個地方遭遇自然災害后,國際上很多國家的志愿者都奔赴那里,去幫助那些身處苦境的人,哪怕自己的利益會遭受現實的或潛在的危害。

    什么是群體心理場所產生的效應?

    --場化效應

    有這樣一則笑話:

    空中小姐在飛機上遞了一杯酒給牧師。

    “現在離地面多高?”

    牧師問道。

    “二萬英尺。”

    “我看我還是不喝的好……因為這兒離我們總部太近了!”

    牧師所謂的總部就是某個可以讓人產生信仰的神圣之地天堂,當接近“總部”后,牧師自覺地按照“總部”的規則拒絕杯中之物,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這便是心理學中的“場化效應”。

    所謂的場化效應就是由群體心理場所產生的效應--一個個體本來不具備某些個性特征,但是一旦進入某個群體后,便會被這個群體所產生的心理場所磁化,從而產生某些自身不具備的個性特征行為與情緒。

    比如,有的人本來對賭博并不感興趣,但是當置身于賭場時,也會情不自禁地加入賭博人群;有的人性格比較內向,很少在公眾面前表達自己的情緒,可是當參加一個氣氛比較熱烈的演唱會時,也會像那些瘋狂的歌迷一樣,與他們一起呼叫、高喊。

    產生場化效應的原因是什么?

    --模仿、從眾,不一而足

    集體意向說。

    它認為群體心理場能產生一致性的集體意向,這種集體意向是一種從許多人的潛意識中發展而來的。

    該理論認為,群體中的人,似乎都有一種大權在握的感覺,他們接受社會傳染,并模仿他人行動,也易于受到催眠的暗示。

    精神感應說。

    它認為同一群體的人,集中注意于同一個對象,很可能產生同樣的情緒,以致共同做出出格的舉動。

    這主要是因為他們覺得在群體中的行為比較安全,不怕受到懲處,當然,人們也往往認為群體的要求總是對的。

    模仿說。

    這種理論認為,群體中的情感或行為是從一個參與者傳到另一個參與者,其實質是模仿。

    社會學家布魯邁是這一理論解釋的提出者,他對社會傳染進行研究后,指出:“吸引并感染了許多人,他們中有許多人本來是超然的和無動于衷的觀眾和旁觀者。

    開始時,人們可能僅僅是對那一行為好奇或者有些興趣,當他們獲得那種激動的精神,也就對那一行為更加注意了,同時也就有更加介入進去的傾向。”

    循環反應說。

    它認為主要是循環反應過程導致了“場化效應”,在這個過程中,情緒和行為在不同的個體間相互傳染,導致大家趨同一致化。

    比如,在一次演出中,只要有一個人喝倒彩扔東西,便會導致更多的觀眾喝倒彩扔東西,行為從個人波及到群體。

    責任擴散說。

    它認為置身于群體之中,個人分攤到的行為責任很小,因此一些平時膽小、怕事、保守的人便會做一些一個人不敢做的事。

    從眾說。

    它認為群體會對個體產生一種壓力,如果個體不按群體規范行事,便可能被群體其他人員冷落、責難、孤立,為了避免這些惡性境遇,個體便會做出與群體一致的行為舉動。

    為什么會有“豬孩”?

    --環境與模仿

    據報道,曾有一個“豬孩”王顯鳳,1974年12月23日出生在遼寧省臺安縣一個農村家庭。

    母親早年患大腦炎而癡呆;父親是個聾啞人。

    王顯鳳從小沒得到好好照顧,成天饑一頓飽一頓。

    后來有一回為了找吃的,她爬到一窩剛出生不久的豬崽中間,本能地像小豬崽一樣拱在母豬肚子下吃起了奶。

    老母豬似乎也不討厭這個小孩,就這樣,王顯鳳開始了與豬為伴的生活。

    她成天與豬為伴,終日與豬為友,看到的是豬的樣子,聽到的是豬的聲音,這樣的環境下生長,行為自然也是模仿豬的行為。

    到了11歲時,雖然在身體發育上和正常兒童一樣,但經過智力測量,她的智商相當于3歲的小孩。

    著名奧地利心理學家、動物學家、習性學創始人康拉德·勞倫茲,對鵝進行了一項不同尋常的實驗。

    他將鵝生的蛋分作兩組孵化:一組由母鵝孵化,雛鵝出世后最先看到的活動物是它們的母親,結果母親走到哪兒,它們就跟到那兒;另一組由人工孵化器孵化,雛鵝出世后它們最先看到勞倫茲本人,于是勞倫茲走到哪兒,小鵝跟到哪兒,小鵝把勞倫茲當作“媽媽”了。

    隨后,勞倫茲還把兩群小鵝扣在一只箱子里,讓母鵝就在不遠處。

    當勞倫茲把箱子提起后,受驚的小鵝朝兩個方向跑去:記住母親的那些小鵝朝母鵝跑去,記住勞倫茲的朝勞倫茲跑來。

    這就是著名的印隨學習,心理學也告訴我們在動物或人出生后,在特定的敏感期受到什么樣早期的學習方式很重要。

    2012年世界真的毀滅嗎?

    --預言與認知

    2009年底一部美國電影《2012》公映了,這是一部關于全球毀滅的災難片,講述了2012年世界末日到來時,主人公和世界各國人民掙扎求生的經歷。

    從而也掀起了關于是否有世界末日的大討論,甚至牽涉到宗教與信仰的浪潮。

    先不論這個電影中說的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的瑪雅預言是否屬實,且聽一個故事。

    1954年9月,一個筆名叫瑪麗安的家庭主婦在美國的一份報紙上宣稱,12月21日整個北半球將受到大洪水淹沒,除了少數有信仰的人之外,其他的都被淹死。

    到了12月21日時,所謂的信仰者的飛船沒來,洪水也沒來。

    而她又對外宣稱,是由于信徒們的善良和忠誠感動了上帝,上帝決定不再降臨災難了。

    聽到這個信息后,信徒們出現兩種反應:一種是原本將信將疑的人,根本無法承受自己信仰的失敗;另一種是信仰堅定的信徒則更加死心塌地信仰著瑪麗安傳達的真理。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提出了認知失調理論,所謂的認知失調是指做了一項與態度不一致的行為,由此引起的不舒服的感覺。

    這種情況在生活中也很常見,比如盡管你很不喜歡你的上司愛夸夸其談,但你依舊恭維他;或者以戒煙為例,你很想戒掉煙癮,但你的好友遞給你香煙時,你又抽了,這時候你戒煙的態度和你抽煙的行為產生了矛盾,引起了認知失調。

    什么是傳播扭曲?

    --流言蜚語

    央視某娛樂節目曾做過這么一個游戲:讓幾個人站成一排,甲向乙耳語一句話,乙再傳給丙,丙傳給丁,丁再傳給戊,最后,讓戊說出是什么事。

    結果戊說出的話與甲的原話大相徑庭,甚至是風馬牛不相及,完全變了樣,令觀眾捧腹大笑。

    這個游戲說明了生活中一個常見的現象,就是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經常會被層層扭曲,甚至最后面目全非(而且多是夸張、增值而非縮小、減值的)。

    這種現象叫做“傳播扭曲”。

    所謂的流言就往往是“傳播扭曲”的結果。

    流言是人們相互傳播的提不出任何可信依據的消息。

    流言本身并不一定懷有惡意,其不確定性往往是無意訛傳所致。

    有的流言的后果可能很惡劣,比如引起社會混亂或給當事人造成巨大的精神痛苦等。

    流言傳播的特點是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玄,一直傳播到面目全非。

    在這個過程中,有的人根據個人的經驗減去一些內容,有的則增加一些內容,這種加墨潤色使流言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的。

    古人說:“謠言止于智者。”

    既然我們知道了傳播扭曲的危害,我們就要盡量避免小道消息的干擾,要學會冷靜地分析判斷問題。

    這樣對人對己都有好處。

    什么是社會促進?

    --一起做簡單的事會提高個人效率

    1897年,心理學家特里普利特觀察發現,自行車比賽時,多人同時比賽要比一個人單獨計時比賽成績更好。

    受到這種現象的啟發,他做了一個實驗,要求兒童繞釣魚線,越快越好。

    結果發現,跟大家一起繞的兒童比單獨繞的兒童速度更快。

    后來,更多的心理學家也觀察到了這種現象的存在,就把他人在場(比賽伙伴或觀看者)引起的個體活動中效率相應提高的現象,叫做社會促進。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溪市| 尤溪县| 兴化市| 安乡县| 读书| 汝城县| 徐州市| 鹤山市| 舟曲县| 宜黄县| 武隆县| 雷山县| 盐津县| 简阳市| 大方县| 安新县| 响水县| 达拉特旗| 康平县| 张家口市| 河西区| 卓尼县| 威远县| 浠水县| 梧州市| 秭归县| 天峨县| 临朐县| 杭锦旗| 西安市| 周宁县| 乐亭县| 英德市| 新竹县| 开阳县| 南安市| 天气| 筠连县| 左云县| 虞城县| 永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