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心理問題只能出現后再進行治療? 心理問題是能被早期發現、早期調適的,對心理問題同樣應貫徹預防為主的原則。 去看心理醫生是丟人的事情嗎? 很多人覺得去看心理醫生是很難為情的事情,認為看心理醫生的人都心理變態。 這是很大的誤區。 心理咨詢在中國是個新生事物,人們對它的了解還不夠,這可能是造成這種誤區的原因之一。 另外,許多人對心理咨詢不信任,認為是騙人的東西。 這也是誤解。 其實,正如哈佛大學博士岳曉東所說的,“心理咨詢是一種享受而不是痛苦,是明智的選擇而不是愚蠢的做法。” 心理上有“病”不用去看? 長期以來只重視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的宣傳,致使人們身體有病大大方方地去看醫生,但心理有問題卻不好意思去看心理醫生,小問題也逐漸成了大問題。 一次心理咨詢可以解決問題嗎? 對心理咨詢的不了解也導致了人們過高的期望值,認為通過一次半次的心理咨詢就可以解決所有心理問題。 其實,心理問題和身體疾病一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可期望很快就能痊愈。 而且,不同于身體疾病,心理問題的治療需要患者和心理醫生雙方互動交流。 這自然也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 當然,也不是所有心理問題都需要多次咨詢和治療,簡單的問題一次足矣。 什么是心理平衡? 在西方心理學的字典里,是沒有“心理平衡”這一術語的,可謂是中國人的獨創。 通俗地講,心理平衡就是指人們用升華、幽默、外化、合理化等手段來調節對某一事物得失的認識。 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平衡是指個體在觀念認識、情緒反應、行為傾向等方面的和諧反應狀態。 心理平衡應表現為沒有欲望和觀念的沖突或沖突被調勻;心平氣和,沒有緊張、焦慮、畏縮等不良情緒反應等。 中國人之所以用“心理平衡”一詞來形容這一心理調節過程,離不開我們“陰陽對立、福禍轉換”的遺傳“文化基因”。 自古以來,中國人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在看待個人的榮辱得失時,很講究內心的平衡之道。 可以說,中國人用“心理平衡”一詞形容自我的心理調節是個必然。 實際上,心理學中的“內向”、“外向”的概念即含有陰陽平衡之意,是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在讀了老子《道德經》之后創造的。 心理平衡與心理健康是什么關系? 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但并不等于心理健康。 心理學家對心理健康標準的規定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它可以隨著社會及個體的變化不斷地調整。 另外,心理活動形式豐富多彩,絕非千篇一律。 心理活動本身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是僵死的狀態。 心理健康就是不斷向良好心理特征變化的過程,是人通過不斷的心理調整達到的一種良好狀態。 不斷調整的過程,就是把種種原因造成的心理失衡調適為心理平衡的狀態。 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過程的終點和心理健康狀態的表現。 因此可以說,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 雖是重要標志,但如果認為心理平衡就代表著心理的健康,那么你就走入了誤區。 通常人們會認為心理健康是平衡與適應,并把平衡理解為內心無沖突,把適應理解為對周圍環境的順從。 但這兩種理解都不能說是心理健康的表現。 例如,一個滿足現狀、沒有追求、不思進取的人,由于不會有挫折感、不會有沖突,其內心一般頗為平衡,但能說他心理健康嗎? 再比如,今日社會上到處都是見人說人話、逢鬼說鬼話、左右逢源、上下討好的人,實在不能說他們心理健康。 實質上,心理健康應該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什么是心理失衡? 在心理學上,心理失衡是指人的心理失去和諧而處于理念、情感和行為的沖突狀態。 其實,在多數情況下人們的心理是處于失衡狀態的。 不同人身上,心理失衡有不同的表現。 有的表現為不分是非的逆反和抵觸、不問對象的瘋狂報復、不遺余力的謾罵攻擊等,一些青年人尤其如此。 有的人則表現為情緒消沉、悲觀厭世、自怨自艾、自我封閉等,從否定自己的價值進而否定人生的意義。 還有的人心理失衡之下,為求得內心的寧靜,無論什么問題都無原則地順應別人,以致形成了逆來順受的庸人性格。 造成心理失衡的原因有哪些? 造成心理失衡的很多,又因人而異,非常復雜。 愿望不能實現、需要得不到滿足、處理不好人際關系、經受不了挫折、適應不了環境、惡疾纏身等等,都是心理失衡誘因。 心理學研究認為,種種原因都可以歸結為兩類:外界壓力,為客觀原因;心理調控失敗,為主觀原因。 外界壓力主要是生活壓力,對于我們中國人尤其復雜繁重。 我國學者通過對1000多名各種行業人士的調查統計,編制了中國人生活事件量表,其中每項事件都賦予了壓力分數。 表p39 該表表述了中國人生活壓力事件總體的、共同的特征。 當然,個人之間是有差異的,對表中項目及分數進行適當調整后,該表仍是適用的。 根據上表列出的事件,不妨把自己的近期狀況對照一下,可以認識自己目前的心理壓力狀況,以及時把握調控心理失衡的時機。 怎樣自我調節,保持心理平衡? 心理失衡的危害是嚴重的,不但會造成人心理上的病變,還可能帶來身體上的疾病,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 因此,必須學會自我調節,保持心理平衡。 怎樣解除心理失衡呢? 1.遺忘不快法 如果我們終日生活在對往事痛苦的回憶中,反復品嘗過去的挫折,心情就會越發憂郁,對現實就越發不滿,心理就更加不平衡。 如果忘卻那些瑣碎之事,就能使自己的身心獲得寬慰;忘掉心中的不快,就能把自己從痛苦中解脫出來,激發出新的力量。 因此,我們要學會有意識地忘記。 2.自我解嘲法 所謂自嘲法,就是當遇到令自己尷尬或難堪的場合或突發事件時,不要逃之夭夭,也不要手足無措,更不要埋怨他人,要自我解嘲、緩和氣氛、避免沖突。 自我解嘲法是一種自我調侃、自我貶抑的方法。 3.淚流滿面法 俗話說“男兒有淚不輕彈”,科學研究卻告訴男兒們,這樣并不是什么好事。 研究發現,強忍淚水恰恰造成情緒壓抑,而痛快地流淚則可以減輕乃至消除這種壓抑。 因此,為了自己心理平衡,我們應當放棄有淚不輕彈的傳統戒條,讓自己因情緒沖動、波動而哭泣,不必為哭泣而難為情。 4.聊天轉移法 研究發現,找個人聊聊天具有心理調節的功能。 閑聊可以緩解緊張、消除隔膜,能使處于困境中的人很快平靜下來,能營造被勸說者良好的心理狀態,從而有利于勸說的順利進行。 現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人們越來越重視閑聊了:電視上有“閑話俱樂部”,報紙上有“閑話專欄”,“閑話”書籍也在滿大街地賣。 5.激勵法 要走出心理失衡,最好的辦法是給自己一個激勵,即給自己確立一個追求的目標,并付諸行動。 采用激勵法時,首先目標要確立得適宜,既不能太高又不能太低:太高的目標會使心靈受挫折而變得垂頭喪氣;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實現,不能給內心帶來喜悅。 保持心理平衡秘訣是什么? 美國心理衛生學會提出,保持心理平衡有以下幾個秘訣: 1.不要斤斤計較 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為他們斤斤計較,處處與人爭斗,使得自己經常處于緊張狀態。 俗話說“將心比心”,只要你不敵視別人,別人也不會與你為敵。 2.適當讓步 處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只要大前提不受影響,在非原則問題方面無需過分堅持,以減少自己的煩惱。 3.對自己不要太苛求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抱負,可是并不一定合適。 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負目標定得太高,根本實現不了,于是終日抑郁寡歡,實為自尋煩惱;有些人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有時近乎苛刻,往往因為小小的瑕疵而自責,結果受害者還是自己。 為了避免挫折感,應該把目標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 懂得欣賞自己已取得的成就,心情就會自然舒暢。 4.知足常樂 有時候榮與辱、升與降、得與失,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 榮辱不驚、淡泊名利,才能做到心理平衡。 5.對親人期望不要過高 妻子盼望丈夫飛黃騰達,父母希望兒女成龍成鳳,這似乎是人之常情。 然而,當對方不能滿足自己的期望時,便大失所望。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道路,何必要求別人迎合自己。 6.暫離困境 在現實中,受到挫折時,應該暫時將煩惱放下,去做你喜歡做的事,如運動、打球讀書、欣賞等,待心境平和后,再重新面對自己的難題,思考解決的辦法。 7.對人友好 生活中被人排斥常常是因為別人有戒心。 如果在適當的時候表示自己的善意,誠摯地談談友情,伸出友誼之手,自然就會朋友多,隔閡少,心境也就變得平靜。 8.找人傾訴煩惱 生活中的煩惱是常事,把所有的煩惱都悶在心里,只會令人抑郁苦悶,不利于身心健康。 如果把內心的煩惱向知己好友傾訴,心情會頓感舒暢。 9.積極娛樂 積極、適當的娛樂,不但能調節情緒、舒緩壓力,還能增長知識和樂趣。 10.幫助別人做事 “助人為快樂之本”,幫助別人不僅可使自己忘卻煩惱,而且可以表現自己存在的價值,更可以獲得珍貴的友誼和快樂。 附:測試一:中國人心理健康的綜合自測 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可以通過種種手段來診斷,同樣,人的心理健康狀況也是可以檢測的。 通過對一些有關心理健康問題的回答,并進行統計處理,自測者可在相當程度上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 心理健康量表,國外已經存在許多種,但是其他國家和中國的社會文化背景等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外國人的心理健康量表不能拿來套用在中國人身上。 中國著名心理學家王極盛教授根據近年來對中國人心理健康問題的潛心研究,主持編制了四個“中國人心理健康量表”,特別適用于世紀之交的中國人。 對被檢查者的心理健康測量,通常是由具備心理學專業知識的人來進行的,但這樣終歸不及時、不方便。 為了使更多的普通老百姓能夠經常地自測心理狀況,及早地自我發現問題,并進行早期自我心理調適,廣泛利用心理健康自測量表是十分有意義的。 但要注意,自我心理健康測試的結果,僅可作為了解自己心理健康狀況的參考,既不要把心理健康測量神秘化,也不要濫用心理健康量表。 下面列出王極盛教授主持編制的心理健康量表,供讀者自測,以初步掌握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如發現有較大的心理問題,應該及時向心理醫生咨詢。 該量表有十個分量表,反應的心理癥狀十分豐富,自測者能夠準確地判定自己的自覺癥狀,既適用于青少年,又適用于成年人。 1.中國人心理健康量表的構成 中國人心理健康量表,共有80個評定項目,每一個項目都采用5級評分制。 (1)無:自覺無該項問題。 (2)輕度:自覺偶爾有該項問題。 (3)時有:自覺有該項癥狀,時有發生。 (4)經常:自覺有該項癥狀,經常發生。 (5)總是:自覺有該項癥狀,總是存在。 中國人心理健康量表,共80個項目,可歸類為10個因子。 各因子所包含的項目如下: (1)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包括10、14、23、31、49、53、71、79,共8項。 該因子主要反映受試者人際關系方面的緊張、敏感等。 (2)心理承受力差:包括2、17、26、40、50、62、74、77,共8項。 該因子反映受試者,做事感覺困難,遇到困難、挫折灰心。 覺得學習、工作負擔重與難以完成。 對待環境雜亂臟不能承受等等。 (3)適應性差:包括6、18、35、38、48、61、69、80,共8項。 該因子反映受試者對事情、環境、對人不適應等。 (4)心理不平衡:包括8、15、24、39、42、54、63、72,共8項。 該因子反映受試者感到別人對他不公平,抱怨自己趕不上別人,別人有成績自己生氣,自己出力不討好,別人虧待自己,對比自己強的人不服氣等。 (5)情緒失調:包括1、13、22、37、45、52、57、65,共8項。 該因子反映受試者情緒不穩定、心情不愉快、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等情緒問題。 (6)焦慮:包括:4、20、28、34、47、58、67、70,共8項。 該因子反映受試者對許多事情心煩、預感有壞事情發生,心理煩躁、無緣無故緊張、擔心自己有病等焦慮癥狀。 (7)抑郁:包括7、12、21、27、33、55、59、66,共8項。 該因子反映受試者情緒低落,對前途感覺無希望、疲勞、對事情不感興趣,感到憂愁、生活無意思等抑郁癥狀。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