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根據記憶保持時間長短的不同,可以把記憶分成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兩種。 那么什么是短時記憶呢? 短時記憶是信息從感覺記憶到長時記憶的一個過渡階段。 它對信息的保持時間大約為一分鐘左右。 比如,你從朋友那里聽來一個電話號碼,可以馬上根據記憶記錄下來,但過后要想用那個號碼,則只能看記錄了。 這個記錄靠的就是短時記憶。 再比如,聽課時邊聽邊記筆記,也是依靠短時記憶。 短時記憶的容量很小,一般只有7±2個單位。 一個單位可以是一個數字、字母、音節,也可以是一個單詞、短語或句子。 利用組塊法可以增強短時記憶。 例如,現在的移動電話號碼共有11位,超出了7位的界限,一個個的記很難短時記下來,而如果把它分為三個組塊來記,就容易多了。 運用組塊法,個人的知識經驗很重要。 例如,心理學家曾經對象棋大師、一級棋手和業余新手對棋局的記憶能力進行了研究,發現:對一個隨機設置的棋局,大師、一級棋手和業余新手的回憶正確率沒有差別;而對一個真實的棋局,大師的記憶準確性為64%,一級棋手為34%,業余新手卻只有18%。 為什么會這樣呢? 主要是因為在真實的棋局中,高水平的大師和棋手可以利用豐富的經驗發現和建立棋子之間的關系,形成組塊,迅速記憶;如果隨機擺放的一般散沙,大家都一樣,大師和棋手的經驗組塊優勢就不復存在了。 什么是長時記憶? --從似曾相識到我認識你 長時記憶是指存取時間在一分鐘以上直到許多年甚至終身保持的記憶。 與短時記憶相比,長時記憶的信息在頭腦中存儲的時間長,容量沒有限制。 其實,長時記憶大部分來自于對短時記憶內容的加工,主要是把新的信息納入已有的知識框架內或把一些分散的信息單元組合成一個新的知識框架,也有小部分是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獲得的。 據此,你大概可以知道應該如何正確、高效地運用你的記憶力了。 比如,來記“transportation”這個單詞,如果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記,費勁又容易出錯,而如果把這個單詞分成“tran”、“sport”、“ation”三個部分就好記了,這是短時記憶的技巧。 你如果想長期的記住這個單詞,就要反復進行短時記憶,并且不斷將它和其他詞比較、聯系,才能奏效。 也許你自己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大街看到一個朋友或同學或以前同事或過去一個熟人,但是你想不起來他或她叫什么,只覺得似曾相識,而且好面熟。 也許,擦肩而過之后,你才想起來,那個熟悉的人的名字。 也許,對方已經認出來你,叫你的名字,你也不好意思,你只能說:“哎呀,是你呀!” 卻說不出人家的名字。 因為長時記憶,都在頭腦里存儲,但有時提取會受時間和各種原因的影響。 怎樣把知識系統化記得更牢? --記憶的系統性 有這樣一個人,他想要充實自己,想學習掌握整部百科全書。 于是他從頭開始學,可是從“a”開始學到100多條的時候,就再也學不下去了。 這讓他很苦惱,不知問題出在哪里。 實際上,即使他繼續這樣學下去,也不會有多大效果,因為他違背了記憶的規律。 記憶不一定是下工夫越大,效果越好,它是有方法可循的。 一般來說,死記硬背的效果反而不好。 那么怎樣記憶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呢?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要想最好地理解和記憶所學的知識,最好的辦法是把知識放到一個體系之中。 有了相互的關聯和比較,知識才容易記憶。 而百科全書是一種辭書,它不是按知識體系編排的,所以不好記。 甚至因為枯燥,會讓人半途而廢。 有些人,知道得并不少,可是他們的全部知識在記憶里,只是一些死東西,當需要憶起某種東西時,卻總是忘記。 有些人,知識雖然可能少一些,但全部得心應手,并且能夠隨時在記憶里再現所需要的東西。 兩種人的區別就在于,前者腦子里沒有一個合理的知識體系,后者卻有。 我們在記憶的時候,從一開始,就不要隨隨便便地、泛泛地學習東西,而是在學習的時候同時建立起知識體系,在腦子里把知識和用這些知識的場合聯系起來。 或者說,材料在識記過程中應當被不斷地加以系統化。 在這之中,從事物中找出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蘇沃洛夫建議道:“記憶是智慧的倉庫,但是在這個倉庫里有許多隔斷,因而應當盡快地把一切都放得井井有條。” 什么是遺忘? --記憶和遺忘的冤家路窄 記憶和遺忘既像是冤家,又像是形影相隨的孿生兄弟。 人從開始記憶的那一刻,遺忘也就開始了。 遺忘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現象,也是維持大腦正常運轉所必需的一步。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對遺忘現象做了最早的系統的研究,發現遺忘在識記之后就立即開始,最初進展得很快,以后逐漸緩慢。 他用無意義的音節做記憶實驗材料,根據實驗數據繪制出了一條曲線,即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表明了遺忘發展的一條規律:遺忘進程是不均衡的,在識記的第一個小時內遺忘很快,保存在長時記憶中的信息迅速減少,以后逐漸緩慢,到了相當的時間,幾乎就不再遺忘了,也就是遺忘的發展是“先快后慢”。 除了遺忘規律,艾賓浩斯的發現還揭示了在長時記憶中保存的信息能夠持續多長時間的問題。 研究發現,在長時記憶中信息可以保留數十年。 所以兒童時期學過的東西,即使多年沒有使用,一旦有機會重新學習,都會較快地恢復到原有水平。 如果不再使用也可能被認為是完全忘記,但事實上遺忘絕不是完全徹底的。 除了時間因素以外,遺忘的進程還受其他因素的制約。 人們最先遺忘的往往是沒有重要意義的、不感興趣的、不需要的以及不太熟悉的信息。 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啟示我們,如果想取得理想的記憶效果,便要不斷地對記憶材料進行重復,并且最好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否則,你的遺忘速度會快于你的記憶速度。 人為什么會遺忘呢? --大腦儲存的信息丟失了 對于這個問題,目前主要有兩種解釋,即消退和干擾。 消退論認為,遺忘是記憶痕跡得不到強化而逐漸減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結果。 干擾論則認為,長時記憶中信息的遺忘主要是因為在學習和回憶時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擾,而一旦干擾被解除,記憶就可以恢復。 許多研究表明,長時記憶的遺忘,自然消退起到一定作用,但主要還是由信息間的相互干擾造成的;一般先后學習的兩種材料越相近,干擾作用越大。 那么干擾又是如何導致遺忘的呢? 研究證明,幾乎所有長時記憶的遺忘都是由于某種形式的信息提取失敗。 什么是記憶障礙? --事物映象被破壞了 所謂記憶障礙,是指人腦受到損傷或在精神因素影響下不能正常反映過去經驗中發生的事物的異常心理現象,即由于記憶過程部分或完全受到破壞,使人不能把腦中反映過的客觀事物的映像或經驗以痕跡的方式保留下來并加以再現。 記憶障礙主要有三種表現: 記憶增強。 指人在病態情況下或其他特殊情況下,如患有強迫癥、躁狂癥和偏執性障礙等,對原來已經遺忘的經驗或根本記不起來的事情能十分清晰地記憶起來,甚至許多久遠的事件細節。 記憶減退。 指人的“識記”、“保持”、“回憶”和“認知”這四個環節的能力比一般人或本人發病之前的有不同程度的減退,或某一個環節受到嚴重破壞,導致記憶能力減退。 記憶減退可能是短時記憶減退,也可能是長時記憶減退。 一般是由短時記憶減退逐漸發展到長時記憶減退,直至產生遺忘癥。 歪曲記憶。 又可稱為潛隱記憶,指把過去見過、聽過、讀過甚至夢中體驗過的東西與不同來源的記憶混淆起來、相互顛倒,確認這是自己實際體驗過的事物。 什么是遺忘癥? --導致的原因 遺忘癥是記憶障礙的一種,通常表現為對過去的經驗不能記憶,臨床上,通常由心因性和器質性兩種原因導致遺忘癥。 心因性遺忘癥。 所謂心因性,是指因情緒因素而導致遺忘癥。 如長時間的焦慮、注意力渙散、內心矛盾等,均可引起記憶障礙。 情緒既能影響識記,又能干擾回憶過程。 心因性遺忘的典型表現是,同過去經歷的某一特殊時期有關的或與強烈恐懼、憤怒、羞辱情境有關的特定記憶喪失,即遺忘內容具有高度選擇性。 心因性遺忘癥具有暫時性,較易治療。 器質性遺忘癥。 器質性遺忘癥是指由器質性腦病引起的遺忘,最初往往表現為最近事件的遺忘。 遺忘持續時間的長短與腦外傷程度直接相關。 通常分為逆行性遺忘癥和順行性遺忘癥兩種:逆行性遺忘癥是指顱腦外傷后患者不能回憶受傷前一段時間經歷;順行性遺忘癥是指器質性腦病患者對發病之后一段時間的記憶缺失,常見于高熱譫妄、癲癇性朦朧、醉酒、腦外傷、腦炎以及蛛網膜下腔出血等。 記憶牢靠嗎? --記憶的歪曲現象 在電影《陽光爛燦的日子》里,主人公在回憶青春少年時與女主人公的相見相識的故事。 記憶里的事情都是很美好,但對于一些細節,很多時候都是事后自己的想象和英雄主義情結。 比方說,最后他自己都不記清到底有沒有在酒桌上為了女主人公打了人。 通常記憶也會發生下列現象。 錯構。 對一個真實事件的追憶中添加了錯誤的細節。 錯構在正常人有時也會見到,但彌漫性腦病變可使錯構傾向更為強烈。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