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道觀?” 楚堯點頭,“自古道教宮廟稱“觀”而不稱“寺”或者“廟”,觀者,于上觀望也,這與道教夜觀天象的傳統或許有最為直接的關聯。” “你看那塔尖,于大山環抱之間直沖云霄,有沒有一種仰望天穹的感覺。” 尕娃點頭,似乎還真是。 楚堯繼續道,“道教受先秦道家遺風之影響,對天空極為崇拜與敬畏。 凡人皆以仰望,故借觀; 觀道,如同觀察星象一樣,深不可測,只能揣摩。 因此道觀之地,乃窺測無上天意所在之所,” 說著說著,楚堯突然一頓,目光閃動,似乎想起了什么。 “怎么了楚爺?” 楚堯再次抬頭,豁然道,“我知道了。” 尕娃則懵了一臉,“爺,您知道什么了?” “先跟我走。” 說完,楚堯就沖著塔尖所在的方向去了。 路上, 楚堯想通一切。 道不單是對天空的仰望,同時還是一種極致的精神追求。 道教從道家“天人合一”、“身國同治”的思維模式出發,認為了解天象有助于求道證道,得道成仙。 自古,道教以追求長生久視作為其修行目標,修行者們除了通過自身的努力如辟谷服氣、性命雙修等方式以外, 還希望選擇遠離塵世喧囂的地方進行修行,這樣能更好的證道。 所以道教常會把道觀建在環境清幽、人跡罕至的山上。 他們認為神明大部分都是位于天庭,將道觀建在山上能夠接近天上的神仙, 古代人們曾想象過仙境,或在天上、或在九州海外, 最后卻落實到山清水秀的大地之上,這就促成了洞天福地的產生。 道教在山上建的道觀大多數都是依照山體的走勢而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真正的做到天人合一。 而青烏子,據說是古代壽星彭祖的弟子,一生都在尋求長生之法,此舉與道教真意暗合。 同時青烏子又是風水之術的開創者,他認為祖先墳墓的選擇會影響子孫后代的命運,所以真正意義上來講,青烏子就是歷史第一位風水先生。 那么既然青烏子的墓在這里,而這里又有一座道觀,難道真的只是巧合? 兩人一路穿行過荒野,最后進到了一片古林。 古林之中皆是參天大樹,枝繁葉茂,長勢極其驚人。 但楚堯走在其中,卻有一種非常古怪的感覺。 說不上來,但就是心緒不安。 但此時根本管不了那么多了,因為道觀就在前面。 剛一走近, 楚堯不禁眉頭一皺, 這道觀陳舊不堪,飛檐瓦頂都塌了一半, 四周圍墻像是遭遇過巨型生物的碾壓,磚石倒落一片,只剩下地基了。 這片破敗景象與周圍勃勃生機成明顯反差。 楚堯抽出軍刀遞給尕娃, “小心點。” 接著兩人踏過殘破的圍墻走進了院落。 殿宇之前,一片狼藉, 目光透過倒塌的大門,可以看見觀里的石像神龕都已不見了。 似乎這里曾遭遇過洗劫。 可誰又會將石像搬走呢? 這時尕娃邁步,想要走進大殿,卻被楚堯伸手攔下了。 “這房屋損毀的厲害,大概已經承受不住太大的動靜了。” “可是,” 尕娃看了看楚堯背上的小依, 既然已經猜到這里可能有礦墓的線索,怎么能不進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