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一天到晚和我做對,當著天下人的面,竟然就這么嘲笑我!” “我都沒不服,你有啥可不服的?還衣冠冢,還華而不實,瑪德,黃歇老兒,改明兒我就在長平這給你先蓋一座衣冠冢!” 趙括氣得在城頭跳腳大罵。 罵著罵著,趙括又開始沮喪起來。 “仙人啊,你這是和我趙括杠上了?處處拿我開涮,我都是要死的人了,有必要這樣嗎?” 趙括下意識轉動起左手小拇指上純金戒指,垂頭喪氣的從城頭走回中軍營帳。 可手里的純金戒指轉著轉著,忽然間,趙括腦海中仿佛有什么東西炸響! …… 面對黃歇的質問,答題空間中,仙人很快給出答案。 【名詞解釋:紙上談兵!】 【戰國末年,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少學兵法,善于談兵,即便是父親馬服君趙奢,也難不倒他,名聲極響。后來趙括代替廉頗為趙將,在戰場上只知照搬兵書,不知靈活變通,結果被秦軍所敗!】 【后人遂將紙上談兵,用以比喻只憑借書本知識空乏議論,而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冰冷的機械語音在答題空間中回蕩。 與此同時,金榜上浮現出其他幾個選項的解釋。 【名詞解釋,坐而論道】 “出自《周禮·考工記》“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原指坐著議論政事,后泛指空談大道理?!? 【名詞解釋,華而不實】 “出自《晏子春秋·外篇》“東海之中,有水而赤,其中有棗,華而不實,何也。”原指只開花而不結果實,后來比喻表面好看,而無實際內容。” 【名詞解釋,畫餅充饑】 “出自《三國志·魏書》“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焙笥谩爱嬶灣漯嚒北扔饕钥障雭戆参孔约?,也用以比喻只有虛名而沒有實惠。” 一連串的解釋浮現在金榜之上。 “沒想到,這三個短短的詞語,竟然每一個都有出處!”黃歇嘖嘖稱奇道。 當然了,以黃歇的學渣性子,他是沒工夫看這些書的。 “此處的《周禮》應是《周官》,在下讀過的,怎就沒想起來坐而論道呢!”韓非一拍大腿,面露懊悔之色。 《周禮》是儒家的煌煌大典,在先秦時期名為《周官》,備受孔圣推崇。 傳說是周公旦所著,對周代的禮法、禮儀擁有最權威的解釋。 韓非在儒家圣賢荀子門下求學,這本書是不可能不讀的。 “但是這《三國志》為何物,為何在下從未聽聞?”韓非微微皺眉。 戰國時期的書籍,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上流社會的專屬,因為傳播方式以及竹簡刀刻制作的繁瑣,尋常黔首很少能接觸得到。 不過韓非貴為王室,基本上有名的書他都知道。 《晏子春秋》雖然沒看過,但好歹也知道大概應該說的是齊國有名的丞相,晏嬰。 然而這本《三國志·魏書》,他是真心不知道。 “韓非小子,別說是你,老夫也沒見過這《三國志》!” 涉及到讀書人的事,鄒衍沉聲道:“而且老夫可以很確定的說,不僅是《三國志》,這本《晏子春秋》可能也沒有問世!” 和韓非不同的是,鄒衍自己就是齊國人。 身為陰陽家執牛耳者,鄒衍讀的書不可謂不多。 晏嬰的各種事跡在齊國流傳了兩百多年,卻都是晏子留下來史料殘篇,亦或是民間傳說,至今還未有人系統整理過。 更別說整理合著為一本書,命名為《晏子春秋》! 鄒衍的心開始蠢蠢欲動。 這邊,韓非與鄒衍在討論讀書人的事。 另一邊,魏無忌和君王后等人則看起了金榜上的畫面。 只見金榜上的文字漸漸淡去,浮現出這樣一副畫面。 一位教書先生模樣的儒生,正捧著書卷,向學生們講授《論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句話昨日我們學過,講的是孔圣關于學習的態度,學習的方法,以及做人要遵守的行為準則……” 窗明幾凈的學堂,飽讀詩書的先生,還有扎著發髻的小小蒙童,構成了一副和諧美麗的畫面。 只不過,當先生轉身時,有人偷偷看向窗外,向往著早點下學回家; 也有人在紙上畫著小貓、小狗,胡亂涂鴉。 就在此時,窗戶外升起一個扎著發髻的小腦袋瓜,偷偷摸摸往學堂里瞧。 小腦袋瓜的主人看起來似乎與學堂里聽先生講課的蒙童們一般大小,卻生的面黃肌瘦,身上的衣服也滿是補丁,漿洗的發白。 唯有一雙大眼睛,黝黑發亮,散發著充滿渴望知識的光。 …… 第(3/3)頁